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印度,從心出發


印度,從心出發         林易萱


「蝦米!你要去印度喔!很危險ㄟ!」
「印度不是很髒、很亂?」
「自己一個人不要緊嗎?」
「你長這麼黑,去印度會不會被賣掉啊?」
……


下定決心前往印度後,這是最常聽到的隻字片語,裏頭或包含驚訝、懷疑與憂慮,處處隱藏著對印度的不信任感。
大二下學期,毫無來由的,有一股自己出國闖闖的衝動,決定升大三的暑假來一場轟轟烈烈的異國之旅。面對幾百個國家的志工計畫,考慮過經濟、距離、人文與家人意見等因素,選擇了文化古國─印度。雖說是下定了決定,但兩個禮拜內匆匆的抉擇難免讓人感到不安,不過多虧了這麼短的時間讓我不太受別人對印度的印象與偏見的影響,帶著空白的心情離開了台灣。飛機內,心浮氣躁的翻看旅遊書籍,不到五分鐘就放棄把書丟到腳邊,正準備閉目養神之際,身旁的印度男子,突然搖頭晃腦地哼起不成調的寶萊塢招牌曲,左腳不斷跟隨節奏賣力抖著,讓人哭笑不得,不知怎地,原本緊張的心情突然豁然開朗,拋開一切成見與胡思亂想宣告,印度,我來了!

你給她什麼,印度就以什麼回應你

           一下飛機難免手忙腳亂,一時找不到行李,未料在團團轉之際遇見第一個印度驚喜,兩位服務人員看我慌張的樣子,研究我手中的機票後,比手畫腳的指示我正確的行李提領處。感動之餘,沒料到第二個驚喜隨之而來,為了與當地負責人連絡,在沒有SIM卡之下我鼓起勇氣向一對印度母女借用手機,巧合的是她們也一樣要去我的目的地─普納(Pune),更令人感動的是,隨後她們邀請我合坐計程車,一路上,她們請我吃午餐、找路、搬行李直到我安全抵達公寓。這一切溫暖的舉動讓人倍感溫馨,後來才發現,一路上只要我敢提問,對方都會盡其所能的提供協助,小小的善意讓我對印度有了非常好的印象。
           或許是因為不對印度抱有過度的期待,每件事對我而言都是意外的驚喜,例如幸運的住進最好的公寓、順利的辦好手機、馬上開始志工的工作,然而印度生活正式開始後,我才知道,並不是每個人都像我一樣正面。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合住,多數人不是對印度的環境抱怨連連、就是對印度人的效率與態度不敢恭維,幾經觀察後我找到了原因:來自各個國家的人,常會以過往的經驗與印度比較,一旦有所牴觸就認定對方衝著自己而來,溝通的態度變得很負面,這種先入為主的想法一旦養成,對方當然也會根據你的態度產生自我實現。其實,只要你對別人微笑,也許他不能讓你實質上過得更好,至少願意以友善的態度以及雙倍的微笑回應你,既然在別人家作客,為什麼不多多包涵對方的文化與習慣?



往後的經驗更加深了我對於互相的信念,坐嘟嘟車時可能的話多留一兩塊的零錢、手機加值時如果老闆不見了就去隔壁咖啡廳逛逛、面對志工的工作主動找事幫忙,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帶來不成比例的回報,小至印度式的燦爛微笑;大至不可置信的為人著想,舉例而言,一次工作回程的路上車子的照後鏡壞了,司機一臉無奈地用手扶著,我恰好口袋裡裝了幾條橡皮筋,發揮馬蓋仙的精神做了簡單的修復,司機原本嚴肅的臉上立刻綻放一朵親切的微笑,下車時還好心的幫撿起掉在後座的筆;另一次是在服務的單位遇到一位聽障教師,雖然無法用語言溝通,但我還是嘗試用笑容與他互動,有一天他神秘兮兮地領我們到一間小小的工作室,這才發現原來他是幾年前參加殘障奧運的選手,是個難能可貴的藝術家,往後他更積極地展現許多得意的作品。
在印度當然並非事事順利(例如火車誤點、包車司機大迷路、坑人的計程車司機、反反覆覆的櫃檯人員等等),但當你知道憑一己之力無法改變的時候,轉換心情、一笑置之,所有不愉快的小細節很快就會從記憶裡消失無蹤,何樂而不為呢?

受到最多幫助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這次的印度經驗,與其說是胸懷大志的助人為善之旅,倒不如說是一場自我成長的旅程。致力於荒野保護的約翰‧穆勒(John Muir)曾說:「當我們想挑出單獨一樣東西的時候,會發現他和宇宙中的所有東西聯繫在一起(When we try to pick out anything by itself, we find it hitched to everything else in the universe.)」。遊歷印度之前,世界總是以自己為中心,認為一切最終都要靠自己;去了印度一趟,我深刻了解到人際之間的良性互動有多重要,人是非常複雜的動物,但不爭的事實是我們會依賴對方的態度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每個人都為對方多做一點、釋出善意,這些累積的付出最終會回到自己身上,如果我當時沒發現損壞的照後鏡、如果我不主動對所有人微笑,那我將錯失太多美好的回憶,反而沉浸在諸多不便中。
建議所有想出國探險的朋友,無論你去哪裡,請在自身安全無虞的情況下,放空自己,用最開放、單純的心,接納未知的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