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

是什麼綁架了我們的創意?

你喜歡有新意的點子嗎?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來自過去的經驗,而是我們臨時得到的全新構想。Hennessey Amabile兩位心理學家也曾在創意的研究中提過:創新的意見除了新穎外,也是有用的。但是當我們靈光一閃得到一個全新的點子,而後在與其他人分享的那一瞬間,通常得到的卻是他人懷疑的目光,或被婉拒,甚至開始轉移話題。
人們常常把創意的好處掛在嘴邊,卻似乎又會在第一時間拒絕太創新的想法,這是為什麼呢?有研究者針對這個矛盾的現象作了個實驗,他們的假設是:「人們具有一個會反對創意的偏誤(bias),是因為是想要減少伴隨創意可能出現的『不確定性』。因此,也許『不確定性』才是人們對創意產生偏見的因素。」




研究者設計了一個實驗來驗證這個假設。首先將受試者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操弄誘發「不確定感」的有無:控制組的酬金則為固定,不會誘發不確定感;而實驗組將被告知酬金會隨機決定,藉此讓實驗組的人們心中,對接下來要發生的事充滿「不確定感」。

實驗總共包含兩項測驗,第一項為人格測驗 (NEO人格量表[1]),目的是要檢測受試者的開放(Openness[2])特質。因為在過去的實驗中指出,此一特質與人們是否易於接受新意,具有高度的相關。第二項測驗則是內隱連結測驗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3]),看受試者對創新想法的內隱態度是傾向排斥還是接納。

實驗結果顯示,兩組參與者在人格量表中的開放性特質,並沒有顯著差異。但內隱連結測驗的結果反映出:有不確定感的實驗組受試者相較控制組,比較容易把「創新想法」連結到「負面字眼」。總結來說,誘發人的不確定感確實會讓他們不自覺的對創新想法抱持較負面的觀點,似乎支持研究者的假設:「人會因對不確定性的懼怕,而對創意產生抗拒的偏誤。」


有趣的是,即使在不確定性作祟的情況下,人們並不太會對創意有外顯的負面態度,但卻會下意識地對創意抱持負面態度。這似乎呼應了人類的天性:「嘴巴上說不在意,私底下卻無所不在乎。」

        那究竟我們要如何避免自己不斷因不確定感,而腰斬一個個有潛力的創新點子呢?也許下次換你評估一個創新意見時,先拋開你對於未知的焦慮害怕以及排斥感,先大方給予這些創新意見正向的回饋吧!畢竟每一條新的路都是一次改變的機會,多給創新點子一個機會,也多給自己一個改變的機會!


原始文獻:
The Bias Against Creativity: Why People Desire but Reject Creative Ideas
http://pss.sagepub.com/content/23/1/13.full

[1]NEO人格量表是將人格的五因素模型加以操作化的測量工具。而人格五因素模型的發展是採用字典、語句的傳統方式;蒐集一連串描述人格特質的形容詞,再對所有的形容詞的評定結果加以因素分析,因素分析找出的結果,被認為是人格特質的基本向度。而學者經研究找出了五個因素:神經質(Neuroticism)、開放性(Openness)、友善性(Agreeableness)、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


[2]開放性(Openness)的特質包含:活躍的想像力、對藝術敏感、注意內在感覺、喜好多樣化、求知慾高、獨立判斷是非。

[3]IAT內隱連結測驗的原理是,如果受試者主觀認為某兩個概念有高度相關時,而作業規則正好也與受試者內在的規則一致,則反應時間會較快;相反的,若作業的規則與受試者內在的概念不一致時,則會產生衝突,因為受試者需要抑制本身的反應傾向來配合作業規則,導致反應時間變慢。

例如:請受試者在銀幕上看到「白人」或是「正向內容」時,按下右邊的鍵;如果是銀幕是出現「黑人」或是「負向內容」時,則按下左邊的鍵。如果一個具有對黑人帶有歧視態度的受試者,在銀幕上出黑人的照片時和負向內容時,將會用更快的速度按下左邊的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