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

心理猿聲啼不住,師心領過原文山

心理系相遇



在高中時因為我有去輔導室幫忙,還有當時桂冠出版了很多一系列的書,所以閱讀不少當時蠻暢銷的大眾心理學書籍;而我喜歡心理學不是因為可以當心理醫生或者是看透人心,我認為最大的好處在於可以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麼做,這令當時的我很著迷,再加上興趣,所以就以台大心理系為第一目標。

留學,第一次神經科學年會的震撼

在我大學畢業的年代,男生要當兩年兵,因此我的想法是打算大學念完後就馬上去當兵再考慮要不要出國念研究所。此外,會想要先當兵也是想要出國念研究所,因為當時不當完兵就不能出國念書。
而我整整在美國待了15年-包括了碩博班和我自己的研究。事實上我一開始申請國外學校並沒有很順利,但我還是認為要先出國,一方面是可以先拿到一個碩士學位,另一方面則是去習慣當地的語言風俗,所以我碩士學位是實驗心理學。現在回想當時的選擇,我想我還是對的-不是在國內念研究所,而對於現在的畢業生我一樣也是建議能夠早點出國就早點去,或許現在的學生沒有語言上的問題但我還是覺得早點出國還是很重要。
之所以我會覺得早出國會比較好是由於當我在念碩士班的時候,因為我的生理心理學研究-行為神經科學方面,因此有了機會到神經科學年會,而由於我大學並沒有進實驗室,所以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衝擊,因為到了一個城市,那邊有兩萬多人都在研究相關的領域,這實在令我非常興奮;而當時大概是1997年,國內對於這個年會的參與其實很少,而我因為出國所以很幸運地有機會去見識到;參與者不只是心理學家,而是各個領域的專家都在那邊,真的是令我印象深刻,這也促使我在申請博士班的時候考慮到生心這個領域。

博班,進入視覺的世界

嚴格來說,我在博班前接觸到的多是關於臨床的訓練。在大學部我修習心理診斷、心理治療和行為治療,甚至大三到精神病院去實習了1個半月,當完兵後也進了吳英璋的實驗室當了一年研究助理,所以當時我學了非常多臨床心理學的知識。然而,由於參與過神經科學年會再加上我當時的老闆是研究視覺,因此進入博士班後,我主要的研究是關於視覺神經的特性-到底視覺的神經跟外界的視覺訊息聯繫、也就是在主要視覺區初階神經轉換的部分,簡單來說,就是視覺的生理基礎。
視覺對於人類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知覺,也因此研究視覺的人數非常多,我在神經科學年會上也遇到很多研究視覺的學者。所以其實研究主題不見得會是我們本身就有興趣,而可能是因為因緣巧合,或許是你被指派的作業,而你就喜歡上了。
初探獼猴

我在2003第一次接觸關於獼猴的視覺研究,在此之前是以貓做為研究材料,因為相較於貓,猴子的視覺系統更接近於人類。對猴子的實驗上主要分為非侵入性和侵入性。前者我想大家在youtube上可以看到很多行為上的影片-訓練猴子去做一些作業等;而侵入性則是當他們被指派一些作業時,直接對他們腦部插電極以便記錄腦部活動,以後更可能的是把猴子送進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核磁共振攝影)裡面,記錄腦部電生理的活動。

絆/墊腳石

其實對於心理學背景的學生,一開始要轉到神經科學上會遇到很多技能上的困難,比如說心理系學生可能只有普生一些簡單的動物實驗;然而,關於電訊號的處理,這在心理系的課程幾乎是沒有提到,因為這需要數學跟物理的背景知識。因為我們要去考慮電阻的大小,通常電阻大則記錄到的區域會比較小。另外電子訊號出來後,要如何處理?最後,要如何寫程式去分析得到的結果,這也需要一些程式語言上的基礎。這些知識我主要是在碩博班接觸的,當然都是要自學的,因為老闆的時間有限,不可能帶你一步一步的前進。所以以後要念碩博班的同學都要有這樣的認知-主動學習。
像儀真的學長李國昇就很厲害,大一就很清楚作這方面研究需要甚麼樣的技術,因此就去修數學系的線性代數、到生科系的實驗室做動物實驗。這些都是我們自己要主動去涉獵的,不了解,就會在研究領域內窒礙難行。

付出與收成

實際上,美國學生在高中之前的學業成績和能力不見得比台灣學生好,然而,大學後的能力就會超過台灣的學生。就我自己的觀察,我覺得是因為他們的學費很貴,我們大學一學期頂多繳30K,他們可能一學期就要5060萬,導致很多學生是借錢來念大學,由於是借來的錢,所以就有了還錢的壓力,因此你會比較用功,他們會覺得是為了自己而唸,因此他們的motivation 比我們的學生多很多;此外,他們的學制跟我們不太一樣,他們很多人念心理系,是為了當醫生、律師或者做更專業的工作,而這些專業的課程並不會在高中畢業後就決定,而是在大學畢業後決定,因此大學成績對他們在申請法學院、醫學院這些專業的學院是非常的重要,導致他們會非常在意大學的成績。而為了申請醫學院、法學院,他們會很早進入實驗室跟教授做研究-即使是很小的專題。
當然,不可否認地,心理學知識在美國出路比台灣寬廣許多,因為心理學是在研究人的行為,不管是工商、臨床甚至是認知,這些都跟人有關;另外一個很吸引的就是心理醫生的工作,這使得給人家的感覺就是你很聰明,因為人家問的問題你都可以答得出來,所以這是一個在美國算是熱門的科系。而在台灣來說,出路相對小一點,我們的學生畢業之後就是工作或者申請研究所,這在動機上是一個很大的差異。
此外,在美國讀心理學,通常會拿到碩士以上的學位,因為在美國就業相關工作的話都要碩士,而像是臨床心理學的心理醫生就一定都是博士。在美國,博士的訓練是非常的嚴謹並且最困難的是他們必須找實習的醫院-這比考任何試都難,因此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關,對他們來說壓力是相當大,所以他們對於臨床心理學上的要求是比較完整。而在台灣,就我的了解,我們也希望能培養更多的博士,但培養博士要花一段很長的時間,因此人力不足,所以才以碩士學位為考試的標準。而如果像前陣子新聞所提、再拉低為學士,可以想見的是品質上的下降。

課程藍圖

很多學生在大學階段都想一窺臨床或者工商組的課程,然而一方面是老師人數不足,另一方面跟系上哲學有關。系上希望大家能走出去、去修習一些跟自己未來會接觸領域的相關知識、課程,比如說你想走工商,便可能需要一些會計的能力以便了解財務報表等,或者是像前面說得,神經研究方面得去了解一些程式語言和線性函數等。
這在點上,我認為系上可以幫忙規劃一些學程,類似認知與神經科學的學程建議同學如果想要從事這個領域應該去修哪些課。我覺得的確是需要不同的學程,比如說想要走工商心理學,系上老師會建議去修甚麼課、讓學生有個目標,這是系上以後應該要做的。這點在美國來說就很厲害,他們只要把不同的課程拼一拼就是一個新的學程,像是專門為考精算師的學程,這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idea和更明確的目標。
綜合上面所提,系上提供的課程或許需要大幅度的修改,有些課程可能需要持續學習、有些可能需要減少難度,但學生也應該自覺去修一些有興趣或者以後想踏入領域相關的課程;不只是系上要修改,而學生自身也要主動。

實驗室小廣告

我希望明年夏天可以在台大的實驗動物中心(台科大的後面)建好我自己的實驗室。目前規劃有三個實驗室,之後會在那邊飼養台灣獼猴、作實驗。
實驗的主要內容會是視覺知覺的神經基礎-想要了解訊息傳遞的不同階段是如何轉變。此外,我也會和其他老師合作有關決策的神經基礎-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那些神經是負責我們做這樣的決定?比如說現在有A跟B,選了A,但是這是為甚麼呢?哪些神經跟我們選A有高相關?如何激活這個神經進而去影響訊號、決策;所以我們會訓練猴子去做這些選擇同時記錄大腦的神經訊號,而同樣的作業也會實驗在老鼠身上做一個交叉比較。
至少在最初的五年內會研究這些東西,其他領域可能要在五年後才會看情況跟系上其他的老師合作,像是整合觸覺跟聽覺這樣的研究,畢竟在國內是唯二的獼猴實驗室。我們稱呼這研究叫系統神經科學的領域,因為我們大腦就是一個系統,我們想要了解這個系統如何去處理外界的訊息。
或許有人認為這不是心理學,但心理學是尋找刺激跟知覺的相關,而神經科學是找尋刺激跟神經的活動、神經活動跟知覺,是一個實際上了解訊號如何運作、找到歷程的神經基礎,所以還是跟心理學一家親。

給學生的4個能力建議
這些能力都相當基礎,然而並不是學電腦才要了解電腦、學財經才要開始理財,這4個都只是基本能力,除了這些,在大學時代也需要培養的其他能力,這都會對同學們非常重要。
第一個-生活能力,你能夠不依賴父母處理自己的食衣住行。這包括自己做飯給自己吃、電燈壞了自己修,因為這在國外生活是沒人幫你的,找人來修可能剛踏進門就要花1萬塊台幣。而如果你不會開車,那你就得學會搭公車、捷運或者地鐵等。
第二個-語言能力。如果你要走到世界各國的話,語言能力是很重要的。我們都知道找工作時有好的語言能力時,起薪可能就比較高,但是這指的不是考到很多證照,而是能夠跟人溝通、實際上應用的能力。
第三個-電腦能力。未來是資訊的時代,如果吸收資訊的能力比別人好,就能比別人知道的更快、更多。

第四個-理財能力。可能很多同學的經濟還是父母在負責,在我的年代可能是78個年輕人供養一個老人,而這世代的年輕人則是23個就要負擔一位老人。或許有人覺得一開始收入不高,當個月光族就好,但錢這種東西是慢慢累積的,當你累積越久,能得到的回饋就越多。很多人在國外唸到了醫生卻無法償還學生時代的債務,因為他們完全沒有考慮到如何償還。即使沒有債務上的困擾,但依然要有良好的理財計畫,至少Saving for your future,為自已以後的家庭或者退休後的生活作打算,可能對現在來說是不痛不癢,但就長遠規劃來說,如何能夠開源節流,這種能力是很重要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