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絕對音感,絕對嗎?

絕對音感,絕對嗎?

                                                                                                                         BY 議題部 黃起雲


    在沒有可參考音符的情況下,能夠準確的分辨聲音是屬於哪一個特定音調[1]的能力;這是關於「絕對音感(absolute pitch)」的描述。而大多數人是不具有這項能力的。比如說:有一台久年失修的鋼琴,它發出的聲音已經與應有的頻率不同,也就是所謂的「音準不準」,那麼具有絕對音感的人,他們就有辦法分辨出這是一個不準的、不完全符合特定音調的音。

於是就有人們招集了一群具有絕對音感的人們來做音準判定的實驗,看看這群具有優秀音感天賦的人們,是不是真如大家所想的那樣「天賦異稟」?首先研究者先透過網路上的音準測驗(由加州大學提供),確認這群實驗參與者皆具有高等級的絕對音感。

第一個實驗中,首先以小提琴分別演奏三次音階[2],這三次之中只有一段是完全符合音準,而其中一段音階偏低了33%,另一段則是偏高了33%。 而實驗結果顯示,音準正確的音樂果然還是得到了最高的評分;而音準偏低的評分則略低於音準正確;音準偏高的評分則是相當低。這個結果證明了這些人確實有絕對音感。

第二個實驗,則是讓參與者們聆聽45分鐘的交響曲。雖然交響曲在一開始的旋律是正確的,但在前15分鐘,旋律以每分鐘2個百分點的速度下移,最後下移到每個音都比原音低33%的音高(根據過去的研究,參與者透過這種冷水煮青蛙的方式,並無法發現改變的歷程),後30分鐘裡,參與者將持續聆聽這段被下移33%的交響樂曲。 而第三階段,請參與者再次重複實驗一的測試。最後實驗結果中,音準偏低的音階得到了最高分,音準正確的其次,偏高的最低。這個實驗結果意味著,長期暴露在不準確的音調之中,也會使有絕對音感的人音準偏移。

綜合實驗一和實驗二的結果,意味著所謂的絕對音感,並不只是一種「天賦異稟」,或是在孩提時代的訓練後即定型,而是仍會受到環境因素影響其正確性和穩定性。就此實驗結果而言,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實驗者影響絕對音感者的方法,是將音準的變化小於人的「恰辨差」[3](Just-noticeable difference),用這種細微小變化,在毫沒有知覺的情況下慢慢改變人的知覺經驗,並透過長期暴露在不標準的音調下,會使這些絕對音準的人音樂表徵[4](representation)和相對應的心智表徵的關係產生變化,破壞他們長期深植於他們心中頻率和音名的對應關係。

筆者認為從這個實驗中,參與者的絕對音感受到不準確的音調的影響,影響了心中原先「紀錄特定聲音頻率與其對應音調的參照標準」;使得最後實驗二的測試當中,因先前經驗使標準偏移,產生類似「定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的現象,以致於音準偏低的音階被認定為音準較準。

所謂定錨效應,是指當個體若先建立對某特定訊息之評估標準的話,在遇到有關於類似訊息的評估時,會沿用該標準來評估。若類似訊息與原訊息有所差距時,也會先以舊標準的微調來作為評估新訊息的策略。例如,當你知道某個人買的房價為一坪10萬,當你去看30坪的房子時,你會以300萬當作第一評估值;若當時房價上漲,你也會從300萬為參考起始點往上評估,儘管那個人買的房子是在綠島買的,而你去看的房子是在台北,你還是會受到「房價應該是一坪十萬」錯誤資訊的影響。

總結而言,這篇研究推翻了大家對於絕對音感接近神化的想像,即使這群人們確實是比普羅大眾對於音準更為敏感,對於特定頻率的聲音具有更準的辨別力;但是這並非永恆不變的天賦,而是一項能夠被調整、被訓練的技能。




[1]音調:聲音的音高位置。
[2]音階:一串由高至低或是由低至高的音符。
[3]恰辨差:能夠分辨兩個刺激強度的最小差異
[4] 表徵:訊息在心智活動中在呈現的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