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你的故事吧? 敘說自我故事帶來的心理能量
作者: Jennifer Ouellette 2013/5/1 翻譯:何宜臻 劉易青
作者: Jennifer Ouellette 2013/5/1 翻譯:何宜臻 劉易青
「到頭來,我們都是一則一則的故事。」 —
《超時空博士—大爆炸》
在2013年,James Frey的暢銷回憶錄《A Million Little Pieces》中,鉅細靡遺地描述他如何與毒癮奮鬥、並且戰勝毒癮的過程。在三年過後,當Frey再次出現在歐普拉的節目上,他承認有部分的內容是捏造的。在之後出版的書中也都附上了Frey的一段聲明,他坦誠該書內容造假,卻聲稱他之所以犯下這個錯,主要問題來自於「書中描述的人非真實經歷這些經驗的那個人,而是為了幫助他度過難關、他在心中建立的虛擬人物」。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說法,因為回憶錄中的主角是由作者心中的虛擬人物所扮演。
我們都是愛說故事的人,尤其當我們回想起過去、將這些回憶編撰成連貫的故事情節,並建立出我們自傳中的自我。「故事中的隱喻來自於生活的經驗」,西北大學專門研究「自傳式自我」的心理學教授Dan McAdams如此說。
「這些故事有開頭、經過與結局,在每個場景和時間都有不同的角色,故事就是生活,也是人們看待生活的方式。」
在McAdams的模型當中提出了三個層次的自傳式自我,在兩歲的時候,我們大多已經可以認出鏡中自我,並且也能了解我們跟別人的關係。在這個時期,我們都是自己故事中的主角,我們藉由展現角色的特質來定義我們自己。在當時,我們可能是害羞又認真的學生,但也可能是有趣、外向又受歡迎的一群。
到了八歲時,我們來到另一個層次:「自我代理人」。在這個階段,除了在我們的生命中扮演角色,我們也了解到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我們回顧過去、遙想未來,並且設定目標,可能是成為太空人、作家,或是找到一位摯友。最後,我們即將進入成年期時,我們成了故事的作者,我們要建立故事中的人物,藉此揣摩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們要如何磨練自己、成為我們想成為的角色,並且以自我代理人的身分對我們所做的選擇做出解釋。
McAdams的結論是來自許許多多生命故事的訪談,歷經多年的紀錄、含括了各式各樣的人生。訪談歷程長約兩個小時,所有訪談內容都被錄音、翻譯,這些故事都是McAdams研究的材料。受訪的人被要求將他們的生活想像成一本書、有許多的章節,就像一本小說一樣。
然後McAdams要求他們專注在關鍵場景上:人生的高點、低點、轉折點、負向的早期記憶、正向的早期記憶、所有一個好的故事要具備的元素。得到的訪談結果,大致的輪廓都是一樣的
「我們都在人生路程上經歷許多這樣的時刻,並且將它們編織到我們自己的故事之中。」
接著,McAdams要受訪者標識出那些在故事裡扮演英雄和惡棍角色的人,他也請受訪者思考關於未來的故事篇章──關於目標和渴望,以及他們的價值和信仰是如何反映在個人的故事之中。最後McAdams請受訪者找出貫穿他們故事的主題。
敘述的內容中,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救贖,特別是在那些他稱為「高產值者」(highly generative)的人身上──這些人是在發放食物處或競選活動中的志工、非營利慈善事業的開創者,或是用其他方式尋求對這個世界有正面影響的人。他們的故事總是會出現艱苦的磨難,但是總有個樂觀的轉折:他們戰勝困境,從痛苦中學到價值不菲的生命啓示,然後變得更堅強。
這並不表示非高產值者就一定比較不會說故事,只是他們的故事沒有高度救贖性的主題。要成為一個有產值的人是需要經歷很多辛苦的──想想看,躺在家裡看星光大道不是輕鬆又簡單?
而McAdams認為擁有強烈救贖性的自我敘說扮演了一個很強的動機性工具,而這現象在美國前總統小布希的身上可以看到。2011年,McAdams出版了第一本前總統的全方位心理側寫《George W. Bush and the Redemptive Dream: A Psychological Portrait》。這是一項棘手的任務,特別是布希又是一個形象如此兩極化的政治人物。McAdams認為,布希表現出的是一個經典的救贖性故事,描述他藉由成為福音派基督徒來達成自我警醒與救贖的過程。他認為這給了布希一個強大的動機,讓他試圖把他自己的故事套用在整個國家之上(YouTube上可以找到一段McAdams關於布希心理側寫的演講影片)。同樣的,Frey在他的書《A Million Little Pieces》中也採用了救贖性的主題。
當然,所有的故事終究都是關於「改變」。沒有人會說一個關於他們如何永遠維持不變的故事。這就是故事的力量。即使我們最核心的自我不變,我們仍可以改變我們的故事,從而改變我們自己。
畫名:少年時代的羅利 The Boyhood of Raleigh
畫家:約翰.艾佛雷特.米萊 John
Everett Millais
年份:187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