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四 賴怡臻
又快到了鳳凰花開的季節,眼看著自己將要畢業邁入另一個階段,免不了回首看看這幾年來在台大心理系的經歷,一邊想著自己幾年前的「願景」,另一方面思索自己現在是否持續並確實地在這條「理想」的路上耕耘。而我終究為了這樣的理想多做了哪些準備與勇氣去突破自己呢?
一、回首初衷
「你為什麼會念台大心理系呀?」
這是一個所有唸心理系學生都免不了被詢問的問題─我也不例外。不可否認的,我們的大腦需要方向與目標,有了目標方向後,再搭配上自己的動機熱情與做事能力,更能夠帶領我們學習、成長。對於這個問題,或許你有你自己暫時的解答;也或許你正在尋找完美解答的過程中。對我而言,對人的關懷─特別是想要更了解各式各樣的人是如何與外在環境互動是我最初念心理系的原因,也是現在不斷用來砥礪自己的初衷。
我想,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找到一個完美無瑕、符合自己能力、興趣的目標來推動自己前進,但現實世界總是會有種種的考量,會讓我們做出某些層面的妥協與適應。這就像是生物體在與外界互動的各種反饋機制一樣,我們會因應不同的環境來調適自己。對我來說,這個過程中往往是一種淬鍊,也更能夠深入的認識自己是否具有足夠的彈性,並了解到自己遠比自己原先想像中能做到的更多。這一點一滴的累積是無形的資產,會在人生中的某個時間點發會讓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二、願景的萌芽與落實
可貴的是,台大心理系提供了讓人能夠充分自我探索的空間。當我在大學這幾年做出很多自我探索的活動(如工作實習、活動、研究、社團)時,總是很能自然的與同儕們分享,而大家也抱持著「包容多元聲音」的態度去看待系上同學們在做的「大大小小的事業」。而我自己「社會關懷」的價值觀願景也正是從台大心理系這樣開放的學習氛圍間接培養而茁壯的。特別是我相當感激在大二時,與許多學長姊一同參與逆光系刊的「議題部」討論,我們共同參與並推廣了「La Psy」,一起開始帶動大學生關注社會議題的討論,學長姊們熱心無私的帶領著我去嘗試各種腦力激盪、各種活動的規劃與主持,這讓我在心理學所學更能與現實社會接軌,也促使我一邊落實台大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的理念。
許多老師也用心將社會議題討論的部分融入在課程中,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動腦開始思考。以下我舉出畢業生意見調查中的檢核點供大家參考,這些檢核點能在某些層面上代表著台大心理系學生在經過四年後多多少少都應該會培養到的能力與態度:
1.
我在心理系所學有助於增加我的「心理學專業技能」
2.
我在心理系所學有助於增加我的「基礎科學與人文社會學科素養」
3.
我在心理系所學有助於我的「邏輯思考能力」
4.
我在心理系所學有助於我的「問題解決能力」
5.
我在心理系所學有助於我未來工作上的「實際應用」
6.
我在心理系所學有助於我的「人際溝通能力」
7.
我在心理系所學有助於我的「團隊合作能力」
8.
我在心理系所學有助於我「融合多元文化的觀點來論述心理學」
由此可見,台大心理系的環境提供學生培養以上八種知識與能力。
如果將心理系學生的學習願景是以這八個方向加以推想而得,我們是否可以在每個學期結束後都能用以上八點當作自我檢視與自我調整的一個指標呢?
而對於欲培養每一樣能力的我們,本身又做出了哪些努力呢?
三、社會議題需要心理系學生關心
心理系培養學生有不同的視角來關心
以畢業生意見調查舉例來說,在我們系所期待學生有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能力,一方面也是回應「社會問題都與人有關」。心理學眾多學科中致力於將人分為許多不同的面向去剖析,綜合比較研究的學科,在面對社會眾多問題時,各領域的心理學就像是拿著不同倍率的放大鏡,甚至是望遠鏡的去看待同一件事。例如:神經心理學拿著顯微鏡去觀測人腦神經細胞的活動、組織心理學中探討個人在團體中運作的各種行為態度等。在大學時期的我們,就像是海綿一樣,學到了各種以不同視角來看待人的面貌。因此,我們在學習上我們有很大的優勢,除了加廣外(從個人層次到系統層次),也是加深(從看巨觀層次深入到微觀的層次),這樣全面性的學習觸角,培養我們在想一件事情時更能顧及身與廣的各個面向。
「專精特定領域」與「通才」都是菁英─免不了與社會接觸
或許很多人會問:「我們甚麼都學,但是容易樣樣不專精」,這麼想也是沒錯的。
我有兩種回應這個問題的方式。第一,如果對特定領域學有專精也深感興趣,可以朝那個領域的課外學習,甚至是研究所繼續深造;第二,如果真的在大學沒有找到特定自己學有專精的領域也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就業市場上就是需要「跨領域學習能力強」的年輕人─這裡就是我想提到的「通才」。我們常聽到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說「到公司後我要從頭學起」,其實並不全然是學用落差所致,而是在大學教育上不太彰顯出我們要擁有「能將自己曾經所學快速轉換到職場所需的應用模式」的能力。以我的例子來說,每次勇於接下新的挑戰與任務,並且想盡辦法去找資料、討論、提問就是一個淬鍊自己能快速學習跨領域知識的方式。不論是第一種或是第二種回答,時常是並進的。也就是說,可以同時專精某領域的知識,也同時努力的培養自己成為跨領域學習能力強的人,如此一來,人人都可以既能有專業,又能解決其他疑難雜症的成為菁英。
在培養自己成為菁英的過程中,免不了與社會的接觸。留在學術研究圈的人不僅要學會嚴謹的研究、更要能利用專業去思考自己對於社會改善的貢獻所在;進入職場的人該思考如何透過社會大學的訓練,讓自己成為一個能在第一線發現問題,並有能力當下解決社會問題的人,這也同時呼應到台大心理系所欲培養我們擁有的「問題解決」、「邏輯思考」能力。
四、台大的學生可以也更應該做個有溫度的人
首先,想先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印度的王子,名字叫悉達多,他出生在人人稱羨的皇宮,這座皇宮富麗堂皇、應有盡有,悉達多自幼被長輩們照顧的無微不至。隨著年齡漸長,這位王子文武雙全、聰穎絕頂。他時常與朋友坐在樹下思考著這一切萬物運行的道理、生命的哲學。然而,久而久之,皇宮裡的安逸生活樣貌已經不再是他感興趣的,於是他眺望著皇宮外的世界,勇敢的踏出了自己的舒適圈,離鄉背井去體驗皇宮外的另外千百萬種生命樣貌。
你們猜猜他在皇宮外看見了甚麼呢? 沒錯,是更真實的人生面貌。他目睹了垂死的老人,他看見到處都是飢餓的孩童,他看見了慘破不堪的家庭。原來在這一個國家裡,同時存在著和自己如此差異大的生活!悉達多心生不忍,問著他的朋友:「有人不會死亡嗎?」他的朋友回答:「王子,只要是人,每個人都會死」。悉達多心想:「如果每個人都會死,那麼我們這一生追求的實體事物都將歸零,那我們的一生到底要追求甚麼呢?」
身為處在台灣享有「宮廷般資源」的大學─也就是「台大」學生的我,聽完這個故事後我開始反問自己:「如果明天我將要死亡,我能夠留些甚麼在這個世界上?」老實說,我很困惑。尤其是站在這個將要畢業的我來說,我看到有些朋友們、老師們、同儕們大多開始因為憂慮未來,也因為著急,也開始討論著某某工作能讓自己拿多少薪水、出國留學能不能讓自己將來升遷得更快等。
我心想:「這難道就是台大學生們的眼界嗎?又有多少人想著更大的群眾們的利益與福祉?」特別是走出台大校園外後的那個世界,台灣這片土地,還有哪一些角落是我們只需要付出一點點的關心,還有哪一個角落有不為人知的生老病死苦痛、人生無常,是我們身為「台大畢業生」能夠在離開校園、或是繼續升學時能夠像是悉達多一般,透過實際行動來體認與協助的?
我想了很久,依稀有答案迴響在耳邊:
如果當你再次問我:「如果你明天即將死亡,我能夠留些甚麼在這世界上?」
我會自信且肯定的回答:「把回饋社會與同理關愛人事物的精神遺留在人間。」
做一個有溫度的人,並且把這樣的溫度盡我一生的努力留在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