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別蓮蒂 ◎王郁勝、林佑瑄
我不得不說經過這次採訪後,我省思了很久。
採訪當天沒有冷風刺骨,和煦的陽光讓我的興奮更增添了一份色彩,和祐暄乘著公車滿懷期待的前往政大,濃厚的文藝氣息總是令人嚮往。進到會談室後學姊面帶笑容走進來,一身簡約的素色套裝,舉止之間都透露精明幹練的氣質,僅從她的幾句話中便能感受到不可動搖的自信,剎那我感覺到自己完全被震懾住了。
教學理念──透過自我學習才可以不斷進步。
「雖然我當初選擇攻讀博士是因為喜歡研究,但當我走上教職後便非常清楚一件事:『教學遠比研究重要』,縱使研究對我們來說有其重要性,但我決不會因此而減少我對教書的認真態度,我甚至不能容忍因研究而影響學生的受教權,因為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我研究得好是以後有可能造福社會,但教得不好是當屆就有很多學生受影響,況且學生能給的時間就這麼多,我就一定要好好的栽培他們。」
「我們學院十分強調參與式教學,單向的教學是被我們否定的,必須透過雙向的互動,上課不斷的問答,經由他們的回答內容得知學習狀況,即使是大班授課我也都會要求在場所有人思考產生自己的答案,有時無關對錯而是要看自己如何反應,任何跟社會、人有關的問題都是可以個人思考去想出應對的方式,並和其他人一起討論解決。另外我會要求他們預習並在課堂上提出解決,老師應該要教的是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例如有系統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確保學生在畢業後能不斷地自我學習,如此一來他這輩子只會進步,這才是大學教育應該做的事情。」
的確,常常我們都只注重攫取而不是消化,死背老師教授的東西卻不懂得怎麼應用,都忘了知識是為了套用在生活上輔助我們並精益求精,而不是為了考試。我也不禁反思自己的學習模式,如果我處在這樣的環境下,真的會更加積極並有所獲嗎?這些理念清楚的反映出為何學姊只要參選就必定能獲得全校級優良教師的榮譽,就連我們都能深刻感受到她對待學生的用心和精力。
學思歷程—轉換、嘗試才能找到自己的能力興趣所在
在進心理系前,學姊就讀植物系,在大學期間修過許多不同領域的課程,也接觸過生心、臨床,出國後甚至曾經轉換了不同的跑道嘗試服裝設計,而最後選擇了消費者心理,擁有著豐富的學思歷程。
「我在植物系時有參加過理學院的學會和慈幼社,進到心理系後就沒有參加社團了,這和我修很多課有關,因為我發現大學學費很便宜,有很多知名的老師現在不去上以後去聽他們演講費用可能會貴的很,台大有很多很棒的資源,所以我拼了命地去試每個領域。那時候我們加退選比較晚所以我開學時課表都是滿的,我都會去聽不同的課且即使課一樣只要有選擇老師的空間我就會去上,要每個校區到處跑我也覺得非常的值得,修課是自己的權利,我充分地掌握自己的權利去安排我想修的課,學長姐的評價你可以聽但是你不應該只專注在形容詞,而要去問清楚那門課到底好在哪,是好在分數很甜還是課程扎實,再去想清楚那是不是你要的,我非常建議大家要親身體驗,大學可以做的事情其實很多很多。」
「我後來出國念書的時候單純只是想要再換一個領域,而在這之前我反思過我喜歡什麼、能力在哪裡,我念了兩年植物系,轉系後也試過生心、臨床,直到接觸工商後才確定自己對Mar-keting是有興趣的,我興趣很廣所以才一直不斷換領域,我出國的第一年還試過服裝設計,即便後來我發現自己真正的能力是做研究,接觸那麼多漸漸的我發覺自己不一定有那個能力,縱使大家都鼓勵追夢但如果能力不夠還是得和現實妥協。消費者心理學雖然不是我最喜歡的,但我相信只要我能從中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就可以培養興趣,把心理學變成應用心理學然後套用到行銷跟消費者行為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完美地結合。」
「其實在攻讀博士前我根本沒想過教書也沒想要念博士班,我不喜歡教書因為我不能夠容忍“重複”這件事,可是後來我發現自己喜歡做研究而且當老師可以有不同的當法,也可以接觸很多學生,畢竟我喜歡人,所以這領域也還不錯,那在我們學校只要老師認為你有能力就會在面試當天問你要不要念博士,於是在那之前我便開始思考這問題,只是一直尚未決定,直到當天面試官問我後我花了三秒鐘的時間便決定自己要走上教職這條路,我一直覺得人不要讓自己後悔,要自己有能力有資格,都準備好了等機會掉下來你才有權力決定。」
嘗試過才知道自己要什麼
聽完學姊的學思歷程後我有點詫異,一直以為學姊當初的目標相當明確且是一路走來的,從未想過她會接觸如此多幾乎不相關的領域,也許是因為認為考大學選科系似乎就要走上一輩子的路,要換領域像是很重大的抉擇,有時甚至是不被支持的,因此我好奇地問學姊:「有些學生有很多領域感興趣,但他們卻害怕選了這條路後若走不下去怎麼辦而猶豫不決,而且現在也不太鼓勵別人去嘗試去換領域,請問你覺得他們要怎麼處理呢?」此話一出,我便得到一記當頭棒喝。
「與其花時間在猶豫上不如直接去試,你不去試怎麼知道適不適合,縱使不適合你也有獲得東西怎麼會是浪費時間呢?我在台大每一個學院的課我都去聽過,我都去嘗試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去發掘自己真正想走可走的路在哪。像大學時我每個有興趣的領域的課都修過,才知道自己適合心理系,之後我也花了一個暑假在醫院實習,才發現自己不適合臨床,我們要去試而且要有所規劃,時間是擠得出來的,你試的任何一個東西以後都可能有用,像我大學學了好幾個程式設計培養我的邏輯能力,也能夠自己寫程式去分析資料,所以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沒有一步是白走的,而且一定要趁年輕的時候去試,年輕時投資三個月,跟我現在投資三個月去學新的領域成本相差很大,我們都聽過很多說等到40歲才發現自己不適合要重來,當然有勇氣重來是好事,但就怕懊悔卻又沒勇氣重新來過,20歲的時候那麼有勇氣試了重來試了重來有什麼好怕的?都還來得及啊!」
學姊眼神的堅定令我感到羞愧只能傻笑以對,拿一堆藉口搪塞,花一堆時間不停空想卻什麼也沒得到,總說沒空卻只是缺乏行動力,然而成功只需要堅定的決心。
要捨得花在自身的投資
對於現在大學普及化,隨著低學費教育品質也跟著下降,學姊在天下雜誌曾發表了一篇文章〈台灣留不住頂尖人才?〉闡述其論點,我們對此詢問學姊認為要如何解決。
「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在意的是教育品質而不單單只是學費,如果學費變成雙倍但教育品質變成三倍使得以後薪水超高,那你還怕付不起那學費嗎?貸款念大學也一點都不罪惡,根本就不是錯誤的,是貸款念大學後畢業卻付不出來那才叫社會出問題了。畢業後負債累累有什麼好怕的,那是把你的未來收入挪到現在投資在自己身上,這就跟買房子一樣先貸款享受良好的居住環境以後再慢慢還一樣,對教育的投資我們應該要很捨得,因為那是投資在自己身上。」
只看表面、短視近利似乎是許多人的弊病,很多事我們都看得不夠廣不夠深,用單一角度下定論,批判便顯得可笑。
消費者心理學的切入面向
「任何事情都是雙面的,我是學校老師沒必要去服務消費者或廠商,我也不是在服務學生,他們不是消費者,在我們定義上應該是client,我們提供專業知識並有責任去替他們著想,那如果要說服務對象的話大概就企業界,目的是我培養出來的學生必須是人才能讓他們使用,研究方面我研究的是消費者心裡在想什麼,他的行為模式等等,結果可以被每個角色使用,像消基會可以知道怎麼預防消費者受騙、政府可以基於保護消費者的立場制定政策、也可以給廠商看讓他們基於消費者的立場去提供更好的服務,這都沒有任何的對或錯,而是看使用的人怎麼去應用。」
規劃與調整才能攫取機會
聽見學姊換了如此多領域後,總覺得似乎有很多事可以隨時被一些因素所改變,但目標和理念如此明確的人,對於未來想必也會有所規劃吧!
「我絕對相信計劃趕不上變化,但我也相信人生一定要規劃,這一點都不矛盾,你一定要有所規劃你才知道取捨,資源要怎麼安排。規劃的意義不在於規劃以後就一板一眼地去做,而是協助你思考你在乎什麼你的目標是什麼,對你來說什麼是重要的。也許在你決定這一年要好好讀書之後你交了女朋友,那你就要重新去思考規劃你的人生,倘若之後你們分手了,那你就要回到你原先的安排,你必須不斷規劃不斷調整,如果你順著他隨便走看天會掉下來什麼東西,那我保證天就不會掉下什麼來,規劃重要的是當機會來的時候你是準備好的,你規劃的一定是你想要的,那你可能會規劃A時也想要B,那就不要隨便放棄B,C我也有興趣但和A和B評估之下你可以放棄,那假如有一天C掉機會下來時你是拿不到的,自己心裡要有數,那A和B未來有機會掉下時我都要有能力抓住,本來就要調整所以一點都不可怕。」
我開始反思,自己有所謂準備好的時候嗎?對於自己想要的想做的是否真的有資格去擁有,當我規劃了以後我做到了沒有?然而這些答案我們心裡都有數。
給予學弟妹的話
「你們現在的環境很多元資源也很豐富,以前參與社團的學生很少,也沒有交換學生、雙主修等,常不鼓勵個人發展,學生唯一能做的事情就只是好好唸書,你們其實很有福氣,有那麼多選擇,個人發展是可以充分發揮的,但你們面對的另一件事就是不知道要怎麼收斂,然後可能會蜻蜓點水後沒有任何的專長,或是被太多有趣的事物分散後沒有有效地運用時間,所以你們要學會找出自己的方向把時間花在關鍵點上。」
「我覺得現在的學生非常多元,我不太喜歡說年輕人都怎麼樣,現在不像以前社會沒有所謂個人,現在隨時都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東西,而且我們非常強調個人發展,若我們用”都”來評斷他們非常不公平,現在社會美的地方就在於多元,我們就應該要尊重他們每個人的狀況,可能我們會看到大多數的狀況,但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特色發展,這才是你們這一代最幸福的地方。」
「我非常尊重個人差異,我不喜歡因為自己的信念或想法而去影響別人,這也是我不喜歡當老師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在教書時會非常小心的去處理這個部分,我會對時事及政策發表意見但我不會提到任何有關個人價值體系的東西,像我為了工作犧牲掉很多事情,我不認為這是正確的選擇,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也不一定會這樣選擇,我也不鼓勵其他人去做什麼做什麼,因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Priority,我的Priority也不見得是我今天的結果,其中還有很多不可抗力的因素,在每個時間點下我所做的決策到最後演變成這樣,但我今天的狀況並不代表我的價值觀。」
「那身為心理系的同學我認為你們都應該對自己有非常透徹的瞭解,我覺得心理系給我最大的幫助就是我很坦白地面對我自己,我會很清楚地知道我在想什麼,及我的能力在哪裡,你既然有能力去瞭解別人就有能力去瞭解自己,如果心理系的學生還這麼不了解自己的話,那真的說不過去,等你瞭解你所有的優缺點所有的資源所有的能力以後,其實外在的因素也就沒有那麼難了,然後你就會知道你該怎麼做、該怎麼安排。」
採訪結束,許多問題得到了解答,卻得到更多需要反思的問題,關於自己對人生的態度,又多了新的一層認識和思考價值,我深吸了一口氣試圖讓腦袋清醒一點,雖然只有短短一小時的時間卻有著深刻的感受,學姊條理分明的思維、屹立不搖的自信和信念依然清晰,那些話仍舊縈繞於耳,在內心燃起了一股勇氣和執著,那些渴望的嚮往的,我們都該更積極爭取。
你呢?那些該做未做的,想做卻始終沒去碰的事情積累了多少?你準備好去追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