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別蓮蒂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別蓮蒂         王郁勝、林佑瑄
            我不得不說經過這次採訪後,我省思了很久。
            採訪當天沒有冷風刺骨,和煦的陽光讓我的興奮更增添了一份色彩,和祐暄乘著公車滿懷期待的前往政大,濃厚的文藝氣息總是令人嚮往。進到會談室後學姊面帶笑容走進來,一身簡約的素色套裝,舉止之間都透露精明幹練的氣質,僅從她的幾句話中便能感受到不可動搖的自信,剎那我感覺到自己完全被震懾住了。

教學理念──透過自我學習才可以不斷進步。
  一開始我們便單刀直入的詢問對老師來說最熟悉的教學理念。
  「雖然我當初選擇攻讀博士是因為喜歡研究,但當我走上教職後便非常清楚一件事:『教學遠比研究重要』,縱使研究對我們來說有其重要性,但我決不會因此而減少我對教書的認真態度,我甚至不能容忍因研究而影響學生的受教權,因為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我研究得好是以後有可能造福社會,但教得不好是當屆就有很多學生受影響,況且學生能給的時間就這麼多,我就一定要好好的栽培他們。」
  「我們學院十分強調參與式教學,單向的教學是被我們否定的,必須透過雙向的互動,上課不斷的問答,經由他們的回答內容得知學習狀況,即使是大班授課我也都會要求在場所有人思考產生自己的答案,有時無關對錯而是要看自己如何反應,任何跟社會、人有關的問題都是可以個人思考去想出應對的方式,並和其他人一起討論解決。另外我會要求他們預習並在課堂上提出解決,老師應該要教的是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例如有系統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確保學生在畢業後能不斷地自我學習,如此一來他這輩子只會進步,這才是大學教育應該做的事情。」
  的確,常常我們都只注重攫取而不是消化,死背老師教授的東西卻不懂得怎麼應用,都忘了知識是為了套用在生活上輔助我們並精益求精,而不是為了考試。我也不禁反思自己的學習模式,如果我處在這樣的環境下,真的會更加積極並有所獲嗎?這些理念清楚的反映出為何學姊只要參選就必定能獲得全校級優良教師的榮譽,就連我們都能深刻感受到她對待學生的用心和精力。


學思歷程—轉換、嘗試才能找到自己的能力興趣所在
     在進心理系前,學姊就讀植物系,在大學期間修過許多不同領域的課程,也接觸過生心、臨床,出國後甚至曾經轉換了不同的跑道嘗試服裝設計,而最後選擇了消費者心理,擁有著豐富的學思歷程。
  「我在植物系時有參加過理學院的學會和慈幼社,進到心理系後就沒有參加社團了,這和我修很多課有關,因為我發現大學學費很便宜,有很多知名的老師現在不去上以後去聽他們演講費用可能會貴的很,台大有很多很棒的資源,所以我拼了命地去試每個領域。那時候我們加退選比較晚所以我開學時課表都是滿的,我都會去聽不同的課且即使課一樣只要有選擇老師的空間我就會去上,要每個校區到處跑我也覺得非常的值得,修課是自己的權利,我充分地掌握自己的權利去安排我想修的課,學長姐的評價你可以聽但是你不應該只專注在形容詞,而要去問清楚那門課到底好在哪,是好在分數很甜還是課程扎實,再去想清楚那是不是你要的,我非常建議大家要親身體驗,大學可以做的事情其實很多很多。」
  「我後來出國念書的時候單純只是想要再換一個領域,而在這之前我反思過我喜歡什麼、能力在哪裡,我念了兩年植物系,轉系後也試過生心、臨床,直到接觸工商後才確定自己對Mar-keting是有興趣的,我興趣很廣所以才一直不斷換領域,我出國的第一年還試過服裝設計,即便後來我發現自己真正的能力是做研究,接觸那麼多漸漸的我發覺自己不一定有那個能力,縱使大家都鼓勵追夢但如果能力不夠還是得和現實妥協。消費者心理學雖然不是我最喜歡的,但我相信只要我能從中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就可以培養興趣,把心理學變成應用心理學然後套用到行銷跟消費者行為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完美地結合。」

  「其實在攻讀博士前我根本沒想過教書也沒想要念博士班,我不喜歡教書因為我不能夠容忍“重複”這件事,可是後來我發現自己喜歡做研究而且當老師可以有不同的當法,也可以接觸很多學生,畢竟我喜歡人,所以這領域也還不錯,那在我們學校只要老師認為你有能力就會在面試當天問你要不要念博士,於是在那之前我便開始思考這問題,只是一直尚未決定,直到當天面試官問我後我花了三秒鐘的時間便決定自己要走上教職這條路,我一直覺得人不要讓自己後悔,要自己有能力有資格,都準備好了等機會掉下來你才有權力決定。」

嘗試過才知道自己要什麼
聽完學姊的學思歷程後我有點詫異,一直以為學姊當初的目標相當明確且是一路走來的,從未想過她會接觸如此多幾乎不相關的領域,也許是因為認為考大學選科系似乎就要走上一輩子的路,要換領域像是很重大的抉擇,有時甚至是不被支持的,因此我好奇地問學姊:「有些學生有很多領域感興趣,但他們卻害怕選了這條路後若走不下去怎麼辦而猶豫不決,而且現在也不太鼓勵別人去嘗試去換領域,請問你覺得他們要怎麼處理呢?」此話一出,我便得到一記當頭棒喝。
  「與其花時間在猶豫上不如直接去試,你不去試怎麼知道適不適合,縱使不適合你也有獲得東西怎麼會是浪費時間呢?我在台大每一個學院的課我都去聽過,我都去嘗試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去發掘自己真正想走可走的路在哪。像大學時我每個有興趣的領域的課都修過,才知道自己適合心理系,之後我也花了一個暑假在醫院實習,才發現自己不適合臨床,我們要去試而且要有所規劃,時間是擠得出來的,你試的任何一個東西以後都可能有用,像我大學學了好幾個程式設計培養我的邏輯能力,也能夠自己寫程式去分析資料,所以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沒有一步是白走的,而且一定要趁年輕的時候去試,年輕時投資三個月,跟我現在投資三個月去學新的領域成本相差很大,我們都聽過很多說等到40歲才發現自己不適合要重來,當然有勇氣重來是好事,但就怕懊悔卻又沒勇氣重新來過,20歲的時候那麼有勇氣試了重來試了重來有什麼好怕的?都還來得及啊!」
  學姊眼神的堅定令我感到羞愧只能傻笑以對,拿一堆藉口搪塞,花一堆時間不停空想卻什麼也沒得到,總說沒空卻只是缺乏行動力,然而成功只需要堅定的決心。

要捨得花在自身的投資
  對於現在大學普及化,隨著低學費教育品質也跟著下降,學姊在天下雜誌曾發表了一篇文章〈台灣留不住頂尖人才?〉闡述其論點,我們對此詢問學姊認為要如何解決。
  「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在意的是教育品質而不單單只是學費,如果學費變成雙倍但教育品質變成三倍使得以後薪水超高,那你還怕付不起那學費嗎?貸款念大學也一點都不罪惡,根本就不是錯誤的,是貸款念大學後畢業卻付不出來那才叫社會出問題了。畢業後負債累累有什麼好怕的,那是把你的未來收入挪到現在投資在自己身上,這就跟買房子一樣先貸款享受良好的居住環境以後再慢慢還一樣,對教育的投資我們應該要很捨得,因為那是投資在自己身上。」
  只看表面、短視近利似乎是許多人的弊病,很多事我們都看得不夠廣不夠深,用單一角度下定論,批判便顯得可笑。

消費者心理學的切入面向
  「任何事情都是雙面的,我是學校老師沒必要去服務消費者或廠商,我也不是在服務學生,他們不是消費者,在我們定義上應該是client,我們提供專業知識並有責任去替他們著想,那如果要說服務對象的話大概就企業界,目的是我培養出來的學生必須是人才能讓他們使用,研究方面我研究的是消費者心裡在想什麼,他的行為模式等等,結果可以被每個角色使用,像消基會可以知道怎麼預防消費者受騙、政府可以基於保護消費者的立場制定政策、也可以給廠商看讓他們基於消費者的立場去提供更好的服務,這都沒有任何的對或錯,而是看使用的人怎麼去應用。」

規劃與調整才能攫取機會
  聽見學姊換了如此多領域後,總覺得似乎有很多事可以隨時被一些因素所改變,但目標和理念如此明確的人,對於未來想必也會有所規劃吧!

  「我絕對相信計劃趕不上變化,但我也相信人生一定要規劃,這一點都不矛盾,你一定要有所規劃你才知道取捨,資源要怎麼安排。規劃的意義不在於規劃以後就一板一眼地去做,而是協助你思考你在乎什麼你的目標是什麼,對你來說什麼是重要的。也許在你決定這一年要好好讀書之後你交了女朋友,那你就要重新去思考規劃你的人生,倘若之後你們分手了,那你就要回到你原先的安排,你必須不斷規劃不斷調整,如果你順著他隨便走看天會掉下來什麼東西,那我保證天就不會掉下什麼來,規劃重要的是當機會來的時候你是準備好的,你規劃的一定是你想要的,那你可能會規劃A時也想要B,那就不要隨便放棄B,C我也有興趣但和A和B評估之下你可以放棄,那假如有一天C掉機會下來時你是拿不到的,自己心裡要有數,那A和B未來有機會掉下時我都要有能力抓住,本來就要調整所以一點都不可怕。」
  我開始反思,自己有所謂準備好的時候嗎?對於自己想要的想做的是否真的有資格去擁有,當我規劃了以後我做到了沒有?然而這些答案我們心裡都有數。

給予學弟妹的話
  「你們現在的環境很多元資源也很豐富,以前參與社團的學生很少,也沒有交換學生、雙主修等,常不鼓勵個人發展,學生唯一能做的事情就只是好好唸書,你們其實很有福氣,有那麼多選擇,個人發展是可以充分發揮的,但你們面對的另一件事就是不知道要怎麼收斂,然後可能會蜻蜓點水後沒有任何的專長,或是被太多有趣的事物分散後沒有有效地運用時間,所以你們要學會找出自己的方向把時間花在關鍵點上。」
  「我覺得現在的學生非常多元,我不太喜歡說年輕人都怎麼樣,現在不像以前社會沒有所謂個人,現在隨時都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東西,而且我們非常強調個人發展,若我們用”都”來評斷他們非常不公平,現在社會美的地方就在於多元,我們就應該要尊重他們每個人的狀況,可能我們會看到大多數的狀況,但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特色發展,這才是你們這一代最幸福的地方。」
  「我非常尊重個人差異,我不喜歡因為自己的信念或想法而去影響別人,這也是我不喜歡當老師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在教書時會非常小心的去處理這個部分,我會對時事及政策發表意見但我不會提到任何有關個人價值體系的東西,像我為了工作犧牲掉很多事情,我不認為這是正確的選擇,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也不一定會這樣選擇,我也不鼓勵其他人去做什麼做什麼,因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Priority,我的Priority也不見得是我今天的結果,其中還有很多不可抗力的因素,在每個時間點下我所做的決策到最後演變成這樣,但我今天的狀況並不代表我的價值觀。」
  「那身為心理系的同學我認為你們都應該對自己有非常透徹的瞭解,我覺得心理系給我最大的幫助就是我很坦白地面對我自己,我會很清楚地知道我在想什麼,及我的能力在哪裡,你既然有能力去瞭解別人就有能力去瞭解自己,如果心理系的學生還這麼不了解自己的話,那真的說不過去,等你瞭解你所有的優缺點所有的資源所有的能力以後,其實外在的因素也就沒有那麼難了,然後你就會知道你該怎麼做、該怎麼安排。」

  採訪結束,許多問題得到了解答,卻得到更多需要反思的問題,關於自己對人生的態度,又多了新的一層認識和思考價值,我深吸了一口氣試圖讓腦袋清醒一點,雖然只有短短一小時的時間卻有著深刻的感受,學姊條理分明的思維、屹立不搖的自信和信念依然清晰,那些話仍舊縈繞於耳,在內心燃起了一股勇氣和執著,那些渴望的嚮往的,我們都該更積極爭取。
  你呢?那些該做未做的,想做卻始終沒去碰的事情積累了多少?你準備好去追尋了嗎?




賭博賭輸,名字倒過來念的女作家──與平路的對話




賭博賭輸,名字倒過來念的女作家──與平路的對話

                            整理:採訪部楊育惇

  
        平路,本名路平。出生於台灣高雄。小說家、專欄作家。關心面向及於社會、文化、人權、性別等議題。台灣大學心理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數理統計學碩士。曾任中時晚報副刊主編、中國時報主筆,並曾在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與台北藝術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任教。
        2003-2009,出任香港光華文化新聞中心主任。重要著作包括長篇小說《行道天涯》、《東方之東》、《何日君再來》、《椿哥》,短篇小說集《蒙妮卡日記》、《百齡箋》、《凝脂溫泉》、《玉米田之死》、《五印封緘》、《禁書啟示錄》等,散文集《浪漫不浪漫?》、《讀心之書》、《我凝視》、《巫婆の七味湯》、《香港已成往事》等,與評論集《女人權利》、《愛情女人》、《非沙文主義》等。
最新作品為長篇小說《婆娑之島》(2012 九月)。

  「很快樂、很認真地活著。人生的意義就是,更加覺知自己。」
  當我們問學姊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學姊是這麼說的。還特別認真地補上一句:這一定只是其中的一個版本。
日常興趣
        作西餐料理。
        「小確幸的幸福是來自於創造感。寫作也是。做菜也是。即便是同一道料理,每一次做菜都會有些許的不同。而每一種香草也都會有感官的快樂。」
        運動的話就是走路或騎腳踏車,也很喜歡游泳和騎馬。
        「會感受到自己的身體帶給自己很大的快樂。我剛剛就是走過來的。」
        「喜歡騎可以跑的馬。」

 心理學、統計學與文學的交會
    「父親是心理學家,家裡自然有很多心理學的教科書,教科書昂貴,所以就順理成章的來讀了心理系,但是直覺覺得自己對於這門學科有興趣。真正進來之後發現心理學跟自己本來想的不一樣。
    大學畢業之後,申請了十幾項獎學金,本來想念臨床、諮商,但是心理統計給了獎學金。之後,發現數學很有趣,本來的數學教學是錯的,數學非常有樂趣、美麗。出來之後作統計的工作,工作性質重複,覺得自己如果只做這個工作一定會失掉某部分的自己。
    在國外讀書時,講英文,會擔心真正的聲音無法表述出來。原來的自己被說英文的習慣給改變,語言就是思考阿!!這是思考方式的轉換,也不一定是限制。英文的表情較誇張、明顯。說英文的性格覆蓋了原先說中文的性格,其實發生什麼事情並不知道,但我就是有疑慮。這就是開始寫作的開始。
    寫小說,是用自己的方式,找回自己最有興趣的部分,儘管沒有量化、科學。想要寫出原先在高中想象的心理學的部分,更接近的可能是文學、小說。人沒有自己看到的那麼簡單,可以用深刻的深沈的詩意的把人的複雜程度呈現出來。
    當心理學這麼急於成為行為科學的一部分的時候,必然有得也有失,可能太想要量化的時候,變成片段化。 但是心理學莫忘了初衷,有很多限制,又很希望突破。每個人都希望瞭解自己,這樣就可瞭解別人、族群,以及未來的可能性。
    心理學在做的是準確的、有data、實驗方法,而文學語言則是形容、模擬。
    都是在試圖觸摸憂傷而高貴的靈魂。
    有時候還是會悵惘,自己沒有跟同學一樣走進了心理學的大門,成為心理學者。
    當初選心理系的時候,跟父親的交談旨在于要好好的考試,而沒有細談未來適合自己的領域。
        而我的初衷就是想要瞭解自己、瞭解別人。
        殊途同歸。」
   
    學姊還說自己的大學同學是梁爸、張素凰老師跟鄭伯勳老師噢!

大學的生活
    「都沒有好好上課,都在教室以外的地方。但我還是很愛心理系的!
    加入登山社、大學新聞社。當時可以說是白色恐怖的延續。有一次聚會討論的時候,所有的名單被交進去,總編輯以及很多人都被記大過,傳說以後出國都會有污點。壓迫,造成了我對於國家權利、事情的敏感。
    那時候只有一個惡魔黨,就是國民黨,但是國民黨現在也修正了很多,只是許多對於那個時代很抽象的概念,像是社會國家下的恐怖,對於當時代的人其實相當具體。
    雖然沒有好好上課,但是許多教科書或者關於心理學的觀念,就不小心聽進去,對於之後幫助很多。而關於滿足、自我實現的大原則就會牢牢記住。儒家社會是整體的社會,所以經常在社會價值比較不尊重個人。在家的環境裡,不知不覺放棄了很多個人選擇的權利。常常忘記了個人選擇的重要性。相對的,心理學的每個老師都很尊重學生,都很liberal,很尊重個人的選擇,所以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也會瞭解到自己的選擇對於個人的滿足感是很有價值、意義的。這是隱形的影響,希望也可以影響大家。
    我在做選擇的時候,父親很有意見。父親作為一個學者跟作為一個父親,他的時代、背景,讓他比較沈重。在他的學術上、對待子女的態度上,會有分歧。對女兒還是十分嚴厲、十分有期待,可能在同時就忘了自己其實是個心理學者。相對的,越年輕的老師越能夠比較liberal。儒家的傳統會讓每一個父親在做父親的時候,就有一些屬於父權社會的期待。會看到一代比一代慢慢退除掉這種枷鎖。」

台灣與她的故事
    「台灣缺少的是思考、頭腦體操帶來的樂趣,很制式化。很和諧、溫暖的,看起來解決了很多生存的問題,但是在過程中,我們卻漸漸喪失最喜歡的事情、想很難解的題目,其實這是最快樂的事情。
    描寫歷史人物會側重在台灣部分,學姊說是最近的事情,台灣對自己當然是無限的意義。」

  這裡提到台灣的歷史,由於台灣在早期曾經被荷蘭、日本、中國統治,故台灣的歷史可以看成許多不同文化的故事的連接。
    而學姊的最新著作《婆娑之島》中提到:「台灣一直處在夾縫之中。」
   
    「每一個人都在新舊故事之間,越來越覺得舊的故事不夠好聽,那麼新的故事就會不夠精彩、豐富。如果我們整個說故事的環境不夠豐富,每個人說故事的能力都多少受到影響,以至於常常看到文學作品太過單元。我認為應該更有想象力、創造力。

    每個人在說故事的時候,每一個故事的面目都模糊,沒血沒肉,沒有深刻思維,因為要講的東西都差不多像是警惕。對未來的想象也就不夠立體、豐富。在我心裡,我們的集體故事應該更有趣些。
    台灣的故事沒有英雄、大魔頭,故事顯得不夠立體、精彩、豐富,不像美國總統林肯還可以當吸血鬼獵人。透過這樣,林肯就又活了起來。日本的戰國、幕府的小人物也都可以延伸出那個時代的故事。所以大家都對過去的時代有感情。
    如果我們也這樣,就更能想像出新故事的可能性。所以歷史之重要可見一斑。
    我在國外旅遊經常會有一個現象,像是看到一個漂亮的瓶子、斑馬線,會想到台灣如果也有那有多好。
    不管是哪,參考坐標總是台灣。
    就像是不管航行的多遠,一個海豚總會看向遠方,那就是家的地方。」
怎麼看愛情

     「愛情是最好的練習、實驗,它告訴我們:我有比我以為的更充沛的能量。看起來是遇到一個人,那是一個載體,我會覺得我自己戀愛的時候,能量生的很高,可以飛翔、叛逆、反抗本來不會反抗的規範。
  愛情告訴我們:我可以愛上我不可能愛上的人,我可以這麼勇敢。
  如果沒這種特殊的經驗,我們就活得很平庸,愛情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做任何事,我比我想的要勇敢、脆弱、更可以忍受折磨。
    建議大學生要談很多場戀愛(笑)!愛上一個人,會有穿透性的,很快認識一個人、他的家庭、以及他的過去。這個接觸也教會我們對於人生的理解,後來可以走更遠的路。」
給年輕人的意見
  「大家對於資訊的掌握度實在太棒了,很羨慕你們。任何事情只要拿出人肉搜索的意志力,就能夠完成很多事情。
  很多因素加在一起:媒體集體的怠惰以及...,年輕人對於台灣以外、自己以外的世界,欠缺了一種追索的熱情。但這也不是你們能夠決定的,而是外面的環境跟我們的教育。
  媒體讓你們對外面的資訊更加單一,我那時候沒有那麼多的八卦資訊,而讓自己有更多的空間去探索自己的路。現在年輕人對於名牌的資訊、商品的廣告性,一方面更多元,一方面更單元,資訊的取得更容易的同時,資訊的內容往往更制式。
  解讀媒體、訊息,這太重要了。比起來,我小時候是更真實的世界。」
閒話家常Q&A

Q學姊的筆名是怎麼來的?
  「有一次跟大家打賭賭輸了,就把名字倒過來寫!
                路平是一個形容詞,平路是動詞,表示力氣、壯烈,自己去開路。」

Q沒有靈感的時候怎麼辦?
  「說不定就是最好的時候,可以去無限量的閱讀、旅行、生活,當你很認真的去做以上的事情,就會牽連起來。
                覺得靈感是自己非常喜歡的一本英文書的開頭:Only connect,聯繫起來。」

訪談最後

    訪談中,我們問學姊的問題,學姊常懷有深意的回答說那是問上帝的問題。於是我們也進一步的跟學姊聊什麼是上帝的問題。

    「問許多問題,其實是在問上帝,真實的答案沒有人知道。
    米蘭昆德拉:人們一思考,上帝就發笑。[1]
    真正的理由其實是個黑盒子,談到愛情,愛上他、不愛上他,可能都是黑盒子。其實我們不知道的比知道的要多,忘記的比記得的更有意義。
     心理學的實驗不過在點點滴滴得記錄這些,但是用文學的語言可能可以直接地說出。」

    「最大的心願,就是更加做自己。」



[1] 出自《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實為拉丁諺語。編按。


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一][議題]TO 嗶 OR NOT TO 嗶:學生活動空間特輯

Issue1: 系館門卡資格:



各個系館為了維護系館內部設備以及師生的安全,通常會實施門禁,而為了解決門禁造成的不便,在證件中加入通行資料的設定,是讓系館管理者方便控管進出人口,同時又不影響到系館使用者的雙全作法;然而,在心理系北館,「通行系館的資格-誰有門卡?」卻是學生們之間經常討論的話題。
由於在心理系,除非具有系學會、系隊幹部資格,或有特殊需求,否則一般學生並無法申請門卡,即無法在門禁時間進出系館。這項資格的限定行之有年,根據我們訪問系館管理員林東漢先生的結果得知,申請門卡資格的限定早於2004(民國93)便由系務會議決議通過,我們雖無從得知當初系務會議的決策考量為何,但可以從對系主任胡志偉老師以及林東漢先生的訪問內容略知一二。
        系方不全面開放學生擁有門卡的考量主要是為了系館安全以及節約能源,首先安全問題是由於門禁時間管理人員皆已下班,當學生於系館內發生意外或是其他緊急狀況,系方並無法及時處理,以門卡資格控制人數,實因能進出的人數少,問題發生的機會則降低;再者,系方為了避免能源的消耗,以限制門卡資格的方式,減少能於晚間進入系館的人數,希望學生能減少於夜間使用系館教室以及避免學生將系館當成住宿的地方;系主任表示,系館的電費是由心理系與校方共同支出,而學校補助的費用有限,當電費高漲,系上可能必須撥出研究經費填補,因此主任在受訪時多次呼籲學生重視系館的能源浪費問題。


小知識 心理系的神之卡-門卡
Q:心理系大學生之中,誰可以擁有門卡?
A:大多是系學會幹部、系隊負責人,少數人經由老師同意、得以特殊因素擁有門卡,相反來說,不具備上述資格者皆     無法擁有門卡。

Q:門卡的用途?
A:得以在心理系館門禁時間(含周一至周五pm6:00 ~ am7:00,以及周休二日整天)感應開啟系館大門、自由進出系館,在門禁時間,無門卡之學生進出系館的應變之道則是向有門卡的學生借用學生證(門卡通常是對學生證中的資料加以設定)

另一方面,學生們對於門卡資格的限制也有諸多討論,我們以網路問卷調查了心理系大學生對於此議題的看法,問題有二:
 請問門卡資格限制是否造成您的不便?若有,是什麼樣的問題?
 請問您認為為何 需要 / 不需要 設置門卡資格限制?
系方實施資格限制理由
學生反對資格限制理由
學生支持資格限制理由
安全問題:非上課時間,系館內並無管理人員,無法及時處理危險情形。
由於並非禁止所有人於門禁時間進出系館,系館的安全問題不會因限制學生進出資格而消失。
學生於課後的個人活動,不應耗費由國民稅收提供的學習資源。
安全問題:減少進出人數,即能減少問題發生的可能。
限制學生們使用系館空間,除了造成學生們的不便,同時也限制了學生們討論交流的機會。
學生使用系館時若缺乏自律,系館空間易淪為放置個人物品的地方,同時也因大量學生使用,容易變得髒亂。
能源問題:若開放學生的門卡資格,會導致系館用電浪費情形更加嚴重。
可以進出系館的少數人,卻可以使用系館的資源,大量資源不能被有效的利用,那才是真正的浪費。















根據此次調查結果,部分學生認為限制門卡資格除了讓學生無法於門禁時間在系館討論、籌備活動、念書、交流等 放置於系櫃內或是系館裡的東西,也因為沒有門卡而無法拿取,經常需要站在系館門外苦等有門卡的人來開門或向人借用門卡,非常不方便;再者,限制進出系館即限制心理系學生聚集討論,許多點子的發想也因此被扼殺,學校的開放活動空間也因人數眾多、容易吵雜,並不合乎心理系學生的使用需求;另外,部分學生認為即使限制門卡資格,系方的疑慮仍然存在,由於並非完全禁止所有人於門禁時間進出,發生意外、竊案的機率仍存。
  但本次調查結果也有學生支持維持現狀。由於學校設備的經費來源並不只是由學雜費支付,更多部分是從國人的稅金
支付,學生們於課程結束後的個人活動,不應耗費由國民稅收提供的學習資源;另一方面,支持限制門卡資格的學生認為學生們使用系館空間時應自律,勿將系館空間當作個人物品隨意放置的地方,或是丟棄垃圾,應避免影響他人使用系館空間的權益。
由於各系系館間的資源差異,包含了系館經費、空間多寡、管理人員設置等...我們無法炮製其他系館的運作方式,但作為空間的使用者,學生們除了重新審視系館制度的合理性,同時也可以試著思考學生作為系館使用者的權利範圍,也就是學生的「空間使用權」。學生們必須更清楚地知道為何學生需要活動空間、自己是如何使用、應該如何使用系館?以及被限制進出系館除了造成不便,後續的影響為何?
學生們也可以藉由活動邀請或是與老師聊天的機會,和師長們分享學生們在系館的活動內容,讓師長們了解學生對於自由使用系館空間的需求以及所面臨的限制,畢竟系館是提供心理系全體人員使用的空間,如何在使用空間上得到使用者與管理方的共識必須透過頻繁的交流以及充分的了解。



 Issue2:B使用現況與系辦搬遷事件
B教室是匯聚心理系學生集體記憶的重要之地。從大一時在北B算微積分、寫預報、念心統;大二時留下塗鴉的白板及排練的痕跡;大三在此午食或相約談天,交遞許多有形、無形的東西;大四則喜歡在此不期而遇,聊聊近況。更多時候,心理系不限年級之學生在此出沒。
我們透過前述的網路問卷,也調查了系上同學在北B最主要從事的活動有哪些,以及在同學心目中,北B相對於學校中其他活動空間的獨特之處為何。在從事活動的部份,回收的28份樣本中,學生們最常在北B做的事,最多的依次是聊天、休息和吃飯,其次是讀書、討論課業及與同學交流,如本頁圖表所示。
而北B對於大家來說不可或缺之處,則多在於情感層面。論吃飯、聊天、讀書和討論課業,校園裡都有不少開放空間,然而大多需與其他科系同學競爭使用,只有在北B,有機會遇見許多同屬心理系的學長姊、學弟妹,或許因而認識原本不熟的同學;或許在課間、課後的零碎時間,能和同學在此聊聊心理系的專屬話題。在北B,無論是談天交流或是讀書寫作業,都比校園裡的其他地方多了一份歸屬感。對於心理系學生之間無形的凝聚力,北B肯定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B在心理系學生心中是最佳的活動空間,並因這裡的獨特性與曾在此發生的大小事而更顯珍貴。然而,雖然系上學生在此頻繁活動已成常態,但目前北B做為學生活動空間僅是出自學生自身的認定而已。在系館的空間規劃中,北B實質上仍是主要作為教學用途之教室。

 


系上雖於2006(民國95)提議將北B教室做為自習教室使用,在無課程或活動使用的時段開放給學生自習,卻並沒有進一步將其規劃為學生專用的活動空間之意圖。往年系上時有選修課程在北B上課,而上課時段中,想進入北B使用的學生便需要另覓他處;同時北B教室因系館的教室借用規則,經常有活動舉辦而必須長時間出借,如系上定期舉辦的學術研討會、工作坊,或是暑期由學生籌辦的向陽營和新生宿營,活動策劃者皆常申請借用北B教室數日乃至數週的時間。而在此期間,其他有使用北B需求的學生便不得其門而入,而系館內也並未有其他類似北B的開放空間可供自由使用。
目前的北B同時身兼自習教室、上課教室、系上活動場地或籌備空間、以及學生認定的學生活動空間等等多重角色。當不同活動的舉辦時間重疊,或者同學有使用需求但教室卻長期出借時,北B不同目的的使用者之間,相互排擠的狀況便會發生。因此雖然平時學生頻繁的在北B活動,但實際上北B並不是一個合適或合格的學生活動空間;或者應該說,系館在空間規劃的分配上,原先就並沒有納入學生活動空間的配置,系方的空間使用考量,和學生的實質需求與期待之間存在的落差,應是值得正視的問題。

 議題部也曾訪問系主任、師長對於北B教室作為「完全的學生活動空間」的看法,系主任胡志偉老師的回覆是:

B仍然是一般教室,適用於教室借用規則的教室。因為系館空間有限,同時要滿足學術跟學生活動用途,我們無法將北B完全只開放給學生。」北館發展組的曹峰銘老師回覆:「當初北B在整修時,系方就是以學生為主要使用者來設計,老師們也知道學生的主要活動空間是在北B,但可能還是無法硬性規定這個空間作為學生活動空間。」

      在與系主任訪談後,我們得知系上空間分配仍是以學術研究目的為主體,次之才是學生活動用途,由於現階段系館的整體空間偏少,老師們實驗空間的需求與學生活動空間的需求相互排擠的狀況,可從最近系學會辦公室搬遷一事略見一二。

      在今年7月,原先作為系學會辦公室 (下簡稱系辦) 的教室與相鄰的教室被合併改建為多功能實驗室,用來進行生心實驗、各項測驗以及心實課程實驗,而原本約有11.3坪空間大小的系辦,則搬遷到僅有原先一半坪數的空教室B05。搬遷過後的學生系辦,因空間狹小、物品堆疊而十分擁擠雜亂,走道僅能容一人通行,多數物品和球具也必須「見縫插針」,草率收納。



原本沿用已久的系學會辦公室,向來具有系學會幹部開會、籌備活動、和提供系學會各部門和系隊存放所屬資產和球具的功能。但搬遷後的新教室格局大幅縮小,沒有位置擺放桌椅做為討論空間,更不可能用作其他彈性用途,而儼然變成一個雜亂的小倉庫,只剩下堆積雜物的功能。未來系學會想要在系辦開會,可能將遭遇不少困難。

綜合北B使用情形以及學生系辦搬遷兩個現象的觀察,在現階段系館空間有限的情況下,系館的空間分配必須同時兼顧到系上教學、研究、活動等多種需求,不同需求間又會彼此競爭、排擠,空間規劃並不容易。系館的空間配置應當如何妥善而適切的規劃,是值得系方和師生共同思考解決的問題。



 Issue3:教室借用規則
      心理系館的教室是系上的師生經常使用的教學研究空間。依照在民國95年上學期系務會議通過的現行教室借用規則,當系上師生有需要借用教室時,必須填寫「教室借用申請單」,並且由教師或系學會簽章後,再呈交給系辦公室助教申請借用。借用的流程圖如下:


借用程序看似簡單,但沒有借用經驗的學生卻可能感到困惑。原因是借用教室必須透過系學會或老師的名義申請,當非屬系學會幹部的同學想尋找場地以討論小組作業,或想自行舉辦讀書會、工作坊,而有借用教室的需求時,可能不一定能立即聯絡上系學會,或許也不太敢冒昧請求老師擔保。此時想要借用系館的教室,就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以逆光的編輯團隊自身為例,當團隊工作人員初次想借用系館教室做為討論空間時,便因沒有找老師簽章也無系學會印章,申請借用並不順利。根據身邊同學的借用經驗,若是以籌備向陽營、宿營、耶舞或心夜等系上固定活動為由申請借用,系辦有不需簽章而直接核准的往例。但在此以外的非定期或臨時提出的活動,無論是新構想的學生活動,或臨時起意辦的讀書會、工作坊,若想自行申請借用系館的教室,則不一定能夠順利借到。

就目前的教室借用程序而言,需要教師或系學會簽章才能申請,應是為了確保系館教室不被濫借,使系上教學研究的空間資源能被有效率地利用。而從系學會具有獨一無二的借用教室資格,可知對系方來說,系學會是有效的學生自治團體,被賦予的是代表系上學生借用權益的角色。因此,當任何學生有需要卻無法自行申請借用時,系學會便應適時了解其需求,並擔負起代為借用的功能。然而,在行之有年的系學會編制中,向來都沒有專責處理教室借用的人員,而替同學代借教室更不曾出現在系學會的業務範圍內。如果系學會開始體認到自身具有這項職責,並思考籌設一個專門受理同學借用申請的代借窗口,相信對於所有需要借用教室的系上同學將會是一大福音。

做為系上唯一的學生自治團體,系學會的功能維繫並不單只是部門內成員的責任。事實上,心理系大學部的全體學生都屬於系學會的一份子。因此系學會負責管理的事務,其實是每一位身為系學會會員的心理系學生,都能夠也應當參與的共同要務。透過公眾監督和公共參與,讓系學會更能發揮功能,學生的權益才能在系上公共事務的討論和執行中不被忽視。

小思考:
i. 試著回想,在你所知道的其他科系朋友之中,缺少系館活動空間的科系與有系館活動空間的科系,學生間相處的狀況為何?是否有差異?
ii. 假設系館開放門禁資格,在系館內活動的學生們可以如何改善能源耗費的問題?
iii. 你覺得,現在的門禁資格限制是否可以解決系方的安全顧慮?若不行,你是否能想到可行的解決辦法? 

Start From Here

解開綁縛空間使用權的三道鎖
 在探討「心理系門卡限制」、「學生活動空間使用現狀」、「教室借用規則」等議題後,我們發現一般心理系大學生若要使用系館空間,除了在通過資格審核同時,得經由繁瑣的行政程序申請教室,最後還需確認要使用的空間沒有其他學術用途才能使用,使用系館空間之困難,心理系大學生如同參加層層挑戰賽般,經常在文書往返、繁瑣的借用程序中打消了在系館活動的念頭;或許,學生們都漸漸在這樣複雜的挑戰賽中,尋得一套輕鬆過關斬將的方法,但系館空間使用的問題依然存在,每一屆新入學的學生們都會有相同的疑惑與困難,讓我們現在就開始討論,如何解開綁縛心理系大學生使用空間的三道大鎖吧!


Key1: 屬於學生的活動空間
        如同在探討北B教室及系辦搬遷議題所述,系方並未規畫專屬學生活動使用的空間,從與系主任的訪談得知,這樣的決策是由於系上空間有限,在同時必須滿足學術及學生活動用途的情況下,無法將北B直接規劃成完全的學生活動空間;而學生方的訴求則是,系上必須要有一個提供學生活動的地方,當其他空間皆作為學術研究用途時,至少有一處是可以讓學生們利用、活動且不受系方活動規劃干擾的空間。
        這個空間的必要性在於,學生們課間、課後時方便聚會,可在此討論、與他人交流,雖說臺大校內也有提供學生活動之處,如活大、圖書館,但這些地方是開放給全校學生自由使用,心理系學生們要使用這些地方則必須與許多的學生社團、群體競爭,同時這些開放空間也容易受到干擾,並不符合心理系學生的活動目的。因此,倘若系上可以規劃北B作為學生專屬的活動處,便能解決心理系學生課間、課後討論交流的空間問題。

 Key2: 學生自治管理學生活動空間
        倘若系方願意規劃北B作為學生活動空間,那麼心理系學生作為空間使用者的主體,必須負起空間的管理責任,責任範疇則包含了該空間的借用規則、使用規則,系學會則是管理此空間的最佳選擇。
        許多學生在問卷調查中表示,學生使用共同空間時缺乏自律,經常堆放個人物品,或是將空間弄得雜亂,再者,能源的使用情況也需要由學生自行約束。即使現階段北B並未規劃作學生活動空間,但是學生仍可彼此提醒在使用空間時應注意的事項、自行討論空間使用的默契,讓系方了解學生自治管理空間的可能性。除了空間使用規則以外,活動空間的使用也是由學生們自行規劃,例如,在籌備期中活動時,籌辦團體可以使用北B教室後的舞台區,並且盡量不打擾其他使用該空間的同學;而系上若有活動需求,不得已須借用北B,也可藉由系學會借用,並通知學生系上的活動規劃。

key3: 對空間使用者友善的管理規則
        以現行的門卡資格限制,一般非系學會幹部或系隊負責人的心理系學生,是不能於門禁時間進出系館的,而此門卡資格限制不合理之處在於其認定資格之設定僅是為了限縮擁有門卡的人數,以及為了問題發生時的責任歸屬問題;但是學生間借用門卡之頻繁,使得以門卡限制進出人數的功能大減,再者,系學會幹部及系隊負責何以能作為責任歸屬的對象?除了學生以外,系上仍有許多人可出入系館,學生間也可以透過借用門卡進出,限定門卡資格之目的,若是為了問題發生時有人可負責,恐怕系學會幹部及系隊負責人並無法作為責任歸屬的對象。
        我們在訪問系主任胡志偉老師及系管理員林東漢先生後,了解系方不開放門卡的顧慮主要是安全問題,但是這些安全問題,並非限縮進出系館的資格就能解決,由使用者們自行約束、彼此提醒才是真正能杜絕問題發生的方法,如同上文所提及的學生空間使用規則,讓空間使用者以自治的力量管理空間。經由此徑,空間才能獲得最佳的利用,同時也能讓學生們在大學中體現真正的民主自

[一]總編小語



想要做好一件事,需要的是一股衝動;但要開創一件事、與持續一件事,需要的是相持的熱情。
我們不是光,只是許多的星點。都在某一個地方有著自己的閃耀,但彼此相隔久遠、即使身處同一片天空仍只能默然以對。期望這份刊物,既能像皓月般指引著我們夜裡的方向;亦能如同伽利略當年的望眼鏡,使我們更近地窺探那盼望著的星貌時,也轉動了往後那無可預料的齒輪。
        我們有這樣子的一個願景、期望有一個可以維繫系上所有成員,並且給予彼此交流的平台。在學術的路途上、或者更廣的人生旅途上,能有更多彼此相持與互動的可能性,拓展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
從一群人開始、我們期望將這樣的火焰與星空,植入每一個心理系的成員心中。Inception

陳冠宇



            2012年的暑假,一群人,對於心理系有著不同的想像,決定把想法付諸行動。
我們想要在系上創造一個平台,能更廣泛地傳達資訊並帶來更多的討論,而且這平台必須是一個存在於現實世界的物體,促使這一切的聲音從現實生活中發出。讓我們可以在平台上彼此面對面交談,不再由鍵盤主導一切發想與討論。
            「逆光」是這平台的名字,首次登場!
            心理系北館,是心理系大學部學生主要的生活場域;偶爾可以看到在系電、在各教室之間穿梭,執行任何大小任務的「先生」,他們是離我們如此近,卻又如此陌生;在我們上課、準備活動,進出的系館大門、北B、已為陳跡的系辦,這些我們時常使用的空間試著訴說一些不常聽見的故事;在N100視聽教室發生的奇聞軼事;關於「心物鴻溝」的哲學辯證。本期的逆光,將在下一頁開始,邀請您一起來走遍這些「熟悉」卻又「陌生」的人物、空間、話題。

謝曜名

[一][專訪]逆光人物專訪_最熟悉的陌生人


逆光人物專訪
  最熟悉的陌生人

前言
這次的人物專訪,是為了讓同學們有機會認識系上不同崗位的教職員工。他們的工作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每個人都對這個系的運作有所貢獻。如果說學術研究的發表是心理系舞台上耀眼的成果,系上的行政夥伴就是在後台支持演出的幕後工作人員。但我們可能不常接觸他們,因此也不了解他們。透過這個機會,請他們分享自己的故事,也讓我們看到系上幕後辛苦的行政人員的親切臉孔。

一、系電邱瑞豐先生
推開門,邱先生帶著茶杯輕鬆的走進來,穿著襯衫和牛仔褲,清爽的髮型和開朗的表情讓他看起來比實際年輕二十歲。在生澀的開場之後,開始了今日的訪談。

在北館三樓系電工作的邱先生,從前念的就是電子科,在心理系服務已經十六年餘,從前在其它地方做的工作也都是電腦及維修類的。問到他平時的工作內容,他說自己負責系上所有電腦類的事,舉凡教室的電腦、網路設備到老師、研究生們的個人電腦,出了問題都可以找他,有時候是跟同學感情好,純粹服務而已。

做這一行就是要不斷學習!
邱先生提到,自己以前在學的時候根本就沒有WINDOWS系統,很多東西都是靠自己看書摸索的,他也笑著說吃這一行飯實在不容易,我都跟人家講說如果薪水一樣的話,不要去做管電腦的」。薪水差不多,但是電腦設備軟體日新月異,病毒也天天更新,做這一行就必須不斷學習,有時候身體已經下班了,精神卻還沒有下班,還在想故障了怎麼辦、新的病毒怎麼解開。

工作雖然麻煩又辛苦,邱先生卻頗樂在其中,還順便給了我們一些建議,說網路上的資料不管怎麼加密一定有人可以看到,只是一般人沒有把這當一回事,所以很重要的東西絕對不要上網,一有什麼事祖宗八代都被挖出來。但是被問到他有沒有因為好玩就去破解別人的密碼,他大笑說「這個違法啦,抓到可以判五年耶!」

深耕系上十六年
邱先生在系上服務了十六年,最大的感想是「心理系學生的素質都很好」。他提到以前在別的系監考的時候,繞一圈就沒收了一疊小抄,但是心理系的學生大部分都乖巧可人,大概會想念心理系的人都比較善良一點,不然以就業來說,本系不可能是第一選擇。

在這裡這麼久了,邱先生說自己幾乎都過得很愉快,只是感嘆有一兩年真的是小偷猖獗。有一次學生借教室,隔天就遭小偷。那天不光是系電,連老師的研究室也遭殃,後來發現後門的門縫被塞了紙團,也不知道是誰弄的,最後只好自己扛下責任。

保持健康心態就能天生麗質
在談話間邱先生無意提到自己的年紀,我們都嚇了一跳,因為他看起來起碼比實際年齡年輕十歲,這時候有成員沒辦法克制,問了邱先生「你是怎麼保養的啊」,邱先生靦腆地說其實自己沒有特別保養,也許是對事情的心態吧!人生本來就有高潮低潮,不要得失心太重,很多事情其實並沒有這麼重要,只要保持正確心態,不用保養也能天生麗質。


二、技士林東漢先生
  
林先生平常在做些什麼呢
  林先生述說他在系館的一天生活,最主要的便是系館內教室的保養修繕及設備器材,像是投影機、電燈的維護。除此之外,當有事故發生時,逃生的設備也是林先生在添購的,簡單來說,系館就像兩棵小樹,一棟在南,一棟在北,林先生就是無畏風雨照顧他們的農夫。

林先生的故事
  林先生能將系館安頓的妥妥貼貼除了是因為他所學的專業是電機工程外,也曾在高職及醫院任職相關的工作;而之所以會離開醫院,很大的原因便是在醫院裡的設備壓力非常的大,一有緊急事故發生,偌大醫院中的所有設備都要準備就緒以免,因為這些事故讓病患的生命安全受威脅。

林先生談到心理系
  近幾年來,約三十歲的系館由於學校近期經費的補助,大大翻修了一翻;先前因為地震導致的牆壁龜裂便是最優先整修的。而每逢下雨便泥濘不堪的南北館小徑及其附近叢生的雜草及樹木也因此整修了一番,所以我們現在即使是在下著雨的傍晚,南北館間的小路也是平整易行,並且還有路燈為我們照明呢!

  而被問起在心理系服務與在別的學校服務時比起來,對於學生的看法,林先生說:「我以前待的單位是高職,高職的學生跟大學生比起來就自制力比較不足。」有時候心理系學生在活動前在系館準備到很晚,我們詢問林先生會不會因此感到不方便或困擾,比如早上來時發現許多東西散落一地,林先生說:「這個清潔部分是陳先生在維護,其實他有時候也會跟我抱怨,因為教室借用是跟助教借,設備維修是我負責。那我希望同學在這邊桌椅盡量愛護使用,離開時也盡量收整齊,還有電器冷氣窗戶記得關閉。因為曾經發生過晚上辦活動,到了凌晨警未來巡視時,門大開,燈和冷氣也開著,然後大家都已離開了。問也不知道誰是最後離開的,這個是希望同學能夠自我管理。系館門是陳先生早上負責開,我是負責設定門禁,早上七點開放,平日到晚上六點。」

  討論到很多系所都會允許學生用學生證通行,沒有門卡的限制,林先生說:「其實我是比較不建議全部都開放,因為曾經有同學在這裡過夜,如果開了冷氣,電費也是會貴一些。還有安全性的問題,如果半夜有小偷闖進,要是碰到也很危險,或是使用電器使用造成火災,半夜沒有人值班。同學刷了卡之後,第二個第三個其他系所的同學也可能進來。

  還有以前為了防範學生到高處去,頂樓那個門當時沒做管制,有人晚上到樓上烤肉賞月,也有可能不小心墜落。而且現今也開放系學會幹部、各系隊幹部、營隊幹部、還有專題研究等等,這樣需求應該是夠用了,站在我管理的立場我是這樣想。」我們再問林先生對於將門卡發放給系櫃的擁有者的看法,畢竟系櫃對於這些學生造成的方便性與學生能不能自由進出系館有密切的相關。林先生說:「可以呀,這個我覺得跟主任講一下,他同意就沒問題。因為當初管理辦法是透過系務會議討論通過的,現在應該不會那麼嚴格了。」

給同學們的小叮嚀
  林先生特別叮嚀,別在系館玩火、電磁爐瓦斯爐烤箱之類的盡量別在系館內使用。畢竟系上插座電量乘載不見得能負荷。

  然而,近幾年學生或者是外來人士在系館內使用電磁爐、瓦斯爐烹飪,抑或是很誇張的在地下室燒玻璃罐,都讓林先生擔心晚上在系館內同學的安全,希望大家要好好保護自己才好。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一][個人] 系館的椅子嘎吱_郭霆佑




系館的椅子嘎吱


              郭霆佑

  民國98年台大心理系系館N100教室改建竣工,原本陳舊的教室煥然一新,桌子椅子都換了,還不忘上了亮光漆。那一年我剛入學,大一。

  我常常待在系館,套一句學姊的話,就是把系館當家了。有一天晚上我又待在系館,不知道為什麼,平常這裡都會有幾個人窩著,那天卻剛好沒有。報告打完後我就到處閒晃,上了平常不好意思上的一樓殘障廁所;把佈告欄上的圖釘一個個拔下來後重新釘成一個笑臉;在普心實驗單上填了哆啦a夢(甚至留了手機);從資源回收桶裡撿了幾根乾淨的寶特瓶擺好,然後隨便撿了顆球當保齡球,助教室前的長廊是很不賴的球道。我一個人也可以玩得很開心,這是了不得的天賦。
  正當我準備打出第三次全倒的時候(我有預感這次會全倒),N100的門忽然動了,傳出門慢慢打開的那種「咿呀」聲音。我有點嚇到,大概是誰走前忘記關了。這時候裡面傳出小小的、但是聽得很清楚是椅子前後擺動的時候發出的聲音,在空無一人又沒開燈的教室,如果說椅子會前後擺動,那大概只有一種可能。我從前都只有聽說過卻沒有親眼見過,一想到就要親眼見識到真正的四腳獸(而且是在空教室實在太刺激了),心中無比興奮。

  我花了十秒想各種破門而入的方式,最後決定衝進去大喊「PLAY ONE!!」。

  「PLAY ONE~」結果竟然一個人都沒有。

  靠夭那椅子是在動屁喔,還是我聽錯了,還是....椅子確實在動。還一邊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

  這下我真的有點害怕了,腦海中閃過千百個畫面,想跑但是身體卻動彈不得,只好拼命想著阿彌陀佛耶穌玉皇大帝阿拉觀世音菩薩....

 「嘎吱嘎吱嘎吱嘎吱嘎吱嘎吱嘎吱

  聲音軋然而止。門碰地關上並且上鎖,突然整間教室的椅子都一齊動了起來,一整片嘎吱聲,聽起來有點像是海浪。實在是一幅荒謬的景象。

  我正在搖晃。搖啊搖,晃啊晃。身邊的景色呼嘯而過,好像是在一台車上。眼前景象跳動,像早期的膠卷放映出了問題那般一格一格的慢慢....。我看見身邊有人來來去去,他們手上拿著厚重的原文書,一臉青澀談論晚餐的事,同時笑鬧,同時談論未來;我看見情侶沒有牽手,臉上的表情卻道盡了一切,他們正在幸福。我看見了,我彷彿用複眼在看這一切,同時從每一個角度看著每一個人,他們投影在千萬個小孔中,一舉一動細細密密。我全都看得見。

  醒來的時候已經天亮了,我發現自己趴在桌子上,而且就坐在昨天不停嘎吱嘎吱叫的那張椅子上,一切都好正常,隔著門縫還可以聽到清晨刺耳的鳥叫。原本鎖上的門又打開了。這一切是夢嗎?不太可能吧,怎麼可能有這麼清晰的夢,所有細節都這麼明顯,我幾乎還記得昨天看到的人臉上的細紋、眼中的虹膜、腰際的線條,甚至是他們淡淡的,稍縱即逝的溫度。

  好奇心可以殺死貓。隔天我偷偷在N100的門縫裡塞了小紙團,讓門沒辦法完全上鎖。然後就是漫長的等待。指針勤奮地往前走,身邊的人來來去去,一直到一個人都沒有了,我鼓起勇氣打開門。

  一點動靜都沒有。

  我真的好害怕好害怕,但是又很不甘心,最後我決定硬著頭皮直接坐到昨天的那一張椅子上。
  還是一點動靜都沒有。真的等了太久,到最後竟然不小心睡著了。

  我身邊有人來來去去,他們談論午餐和昨晚的狂歡。大部分的情景都和昨天類似,人也有許多是重複的,但是這些人似乎身處在不同時空背景,穿著打扮都和昨天不同。然後又是膠卷影格似的斷裂和接起,又是相似的情景但不
同的時空。然後又是一樣的情況,都一樣,彷彿經過無數次一樣的情況後有一些什麼好像不一樣了。

  人不一樣,人幾乎全都不一樣了,那些熟悉的細紋和線條、那些瞳孔。全都不一樣。

  然後又不斷重複之前的情況,斷裂、接起、一段時間後換人、斷裂、接起。不斷重複重複重複重複重複....彷彿過了一輩子。

  我醒來了,我聽見自己在哭,好像要嘔出靈魂。源源不絕的悲傷從身體最深處湧出,我好像承受了一輩子的悲傷,但卻不是我自己的悲傷。整間教室的椅子都劇烈的動了起來。嘎吱嘎吱嘎吱一片聲浪如海,眼淚織成的海。
  剎那間我發現悲傷的來源了,就是那些椅子。那些椅子承載了無以數計曾經在此的學生們。他們走了,重量和溫度卻留了下來,再也沒有離開。椅子們很悲傷,它們認識每一個人,最後卻沒有一個人留下。離別屬於舊人。這次換舊椅子們離開了,悲傷卻已經長得太大無法跟著它們走,只好在這裡徘徊,由新椅子們接收。

  民國一百零二年,我即將畢業了。很久沒回來這裡了,想當初做什麼都要一大坨人一起,但大學生活像是有一隻手,將我們拆散,各自想辦法過各自的生活。畢業茶會每年都在N100舉行,又回到這裡,不禁想起大一時候的回憶。我默默對椅子們道歉,我說我要離開了,抱歉讓你們悲傷。

  典禮順利進行。例行的致詞和撥穗儀式、讓眾人大笑的回顧小活動。我們邊笑邊感傷。結束後眾人收拾完畢魚貫離開,先將前排燈關掉,再將後排燈關掉,再將冷氣電扇投影機都關掉。最後把門的彈簧鎖從外面按下,最後離開的人這次記得將門關起來了。

  「等我一下啦」他吆喝著,邊笑邊追上前面的同學。
  N100教室裡,地板悄悄崩塌了。桌椅失去重心,歪歪斜斜地飄浮在沒有人看得到的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