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由心理學開啟未來的可能性


吳宗祐老師專訪

起始----多元國企系

因為大學聯考很幸運地考了高分,等於是當時第一類組的所有志願我填了都會上,雖然很意外,但因此我愛怎麼填就怎麼填。在這種情況下,我便開始思考:大學之中,我想要過怎麼樣的生活,藉以決定要填什麼系。由於我高中就對心理學感到興趣,但我的數理不好,無緣就讀第三類組,所以我便打算選擇台大其中一個屬於第一類組、但可以讓我修習心理系課程的科系。
後來我得到的結果是:找個學制較寬鬆、修課限制較少的科系,讓我可以自由自在地到其他系去修我有興趣的課。綜觀台大所有第一類組的科系,管理學院國貿系(現改為國企系)是當時的第一志願,號稱全國第一系,但它整個課程要求其實不算太嚴格:沒有任何的限制、必修學分少,所以我可以輕鬆愜意地修其他學院的課。因為既然是國貿系,便多多少少隱含著多元化的概念,有趣的是,我後來發覺系上很多人都是因為這個原因才來念的,所以裡面很多人都很特別──不是奇怪,是特別!畢業後,有人後來變成哲學家、有人當了律師、有人做了新聞主播,跟國貿領域八竿子扯不上邊。
我認為在台大這種擁有最多資源的綜合大學裡面,不多運用一點資源,感覺虧很大,所以我到大四還是修了二十幾個學分,最後畢業結算,我沒有雙修或輔系卻修了180多個學分!聽起來很可怕,但很好玩、有趣!雖然有時候我看同學去打工感覺也是一個不錯的體驗,但是我覺得在學生時代,有些事情是不做這個資源就錯過了。
在課餘我有參加過話劇社、系學會和社服團,但都沒有很熱衷,因為光修課就讓我忙不過來了。不過如果你們能夠透過參加社團來確定你的興趣,這也是不錯的事情。我們以前有人就是因為參加社團而改變生涯的。我認識兩個同學,一個當時參加話劇社,他念中文系,後來卻去做劇場,現在是劇場的導演,在台大戲劇系兼課。另一個則是土木系,某一科已經被當過一次,重修的時候面對隔天要期末考,前一天晚上還是跑去高雄公演,最後搭整夜的夜車回來,結果也是跑去念戲劇。當時覺得他們很瘋狂,但現在覺得他們的嘗試非常值得,因為他們找到並且落實了他們的興趣。
到了大四的時候,我想說我心理系的必修都修完了,來試試看考心研所,結果在錄取的十二名中(當時未分組),我很幸運地考了第二名,我記得第一名是周泰立老師。而我之所以沒有待在管理學院繼續報考商研所或國企所,則是因為相較於管院學到的管理學知識和原理,我更希望能看到這些理論背後的科學根據,因此我選擇了心研所的工商組──我對這部分的興趣可能會比對實務的興趣再濃厚一點──所以當時便換了舞台,來到了心理系。

轉折----軍中趙老師

我考上研究所後便先到金門服預官役,而我們防區剛好有一個逃兵,恰巧又是我們連上士兵,因為他,我認識了當時我們單位負責心理輔導業務的趙老師(當時陸軍負責心理輔導業務的軍官統稱「趙老師」),他知道我有稍微的心理學背景,希望我能在他退伍後接替他當「趙老師」──即使那時候我只是考上心研所,沒有臨床心理學或諮商心理學的訓練──但他說:「沒有關係,因為放眼我們的整個單位,唯一跟心理學扯上邊的只有你,裡面只有你考上心研所,雖然不是心理師,但多少你知道一些心理學的知識。」所以我便接下了這個職位。
一開始其實很辛苦,因為我完全沒有這個專業所需要的知識和經驗,阿兵哥來找我談心,我卻只能給一些口頭的承諾、不知道怎麼去幫助他。後來軍中有安排一系列的課程,來教這些新進的趙老師如何跟阿兵哥建立關係、如何輔導他們,如何用一些助人或改變的技巧來幫助他。雖然這些訓練跟後來在研究所上的知識比起來很皮毛,但是其實非常有效,至少能安撫阿兵哥的情緒。
正因這樣的經驗,讓我覺得專業助人的工作蠻有趣的,有趣到讓我退伍後遇到一個難關-我現在要怎麼辦?要走工商還是臨床諮商?在考心研所的時候我以為我就是要念工商心理學,結果半路殺出個程咬金,讓我不知所措。
我那時候在碩士班就開始猶豫,要走工商還是臨床諮商,考慮了滿久的,後來慢慢地去受張老師的訓練,發覺臨床諮商這塊很有趣,然而工商這塊也很有趣。一般當你在生涯不知道該怎麼抉擇的時候,我會建議你兩個都繼續先走,當你走到某個階段一定會有解決的方法,要嘛就去選一個、要嘛就去把兩個整合在一起。至少到了現在我知道我比較確定要在工商發展,可是我覺得中間這個選擇的過程並不是白走的,那個過程是非常好的經驗。

探索----電話張老師

我在碩一時,受過義務張老師的儲備訓練,張老師的訓練是找各領域心理學的老師來幫你上課。一開始,會上一些大課程,有點類似推廣教育。這個訓練偏諮商輔導、會上一些諮商的基本概念跟技巧。基本上張老師的志工訓練算是台灣志工訓練裡面比較完整而嚴謹的!雖然它的課程看起來不像我們在學校裡面所學那麼的專業、而是走比較大眾化的路線,然而來幫我們上課的老師,基本上都是這個學術領域的專家,因為他們還是希望在整個培訓上面,盡可能做到往專業的方向走。正因為張老師的訓練,讓我對臨床諮商的課程更感到興趣了,因此修習了更多系上臨床心理學的課程,甚至考上高考擔任八里療養院的公職臨床心理師,達一年半之久,直到我決定繼續完成工商心理學的博士學位,才離職重返校園。
目前系上現在並沒有提供大學部初階的諮商或臨床實習機會,你也很難跑去一家醫院或機構說我希望到你們這邊實習。因此,到張老師那邊接受志工訓練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不僅是讓你可以在第一線接觸個案,也可以給你一些基本諮商的訓練。
此外,如果有到線上輔導的階段,會有人督導你去接電話,並且你會在這過程中接觸一些實際的個案。我認為這個過程會讓有你對於這一類的工作有個較明確的概念,讓你思考自己是否適合走這條路。實際上,這些志工裡面不乏是相關科系的學生,比如說是心理系或諮商輔導系,當他做了電話張老師,可能會發現自己其實沒那麼喜歡這個工作!看清了這個事實,畢業之後就往其他的方向去追尋!

從管院看心理系

我覺得在台科大企管系,可能因為是管院,大概到了大三大四他們會對自己未來的生涯有比較多的想法,而且會實際去執行。台科大的同學通常到了大二,便會來找我談:「老師,我同時修了行銷和人資管理的課,那你對於這方面的課程還有沒有推薦的?」;有趣的是到了大三會有變化-「老師,我現在對畢業後有幾個打算,有考公職到公家機關、先實習然後進企業上班等,老師你有什麼提議?」。很多人到了大三、大四就會自己去找實習機會。
其實台灣有很多的實習機會,只是都沒有貼在心理系的公告欄上而已。大家如果有機會可以到管院的穿堂走一遭,你們會發現貼了一堆的實習公告。這種機會很難靠系上的老師幫你找,反正你們有看到就去申請,有申請就有了機會。所以有學生就會跟我說:「老師我要去微軟應徵一個實習的機會,你有沒有時間讓我們來演練一下」「老師我演練的時候要注意什麼事情?」「老師,我已經準備好暑假要去大陸的台商那邊實習,不過他們有好幾個產業,不知道您有沒有什麼建議?」。簡單說就是他們的生涯規畫很早就開始,因此到了大三大四會越來越具體、越清楚,但重要的是-他們會主動去找。
相對之下,心理系的同學可能比較沒那麼aggressive,我覺得這點是系上同學要學習的。
從管理學院到心理系來,我就有幾個想法:心理系理論的訓練是非常紮實,而這些訓練都能幫助我們針對問題去分析、抽絲剝繭;然而心理系的同學若是被要求要針對一件事提出專業的觀點,大家卻都不太有自信,因為我們非常講究證據或理論依據。在心理學的訓練下,心理系學生面對很多事情都會覺得「我這樣講好嗎?」,過於小心翼翼,即使我們的想法方向都對了,但大多都不敢肯定、有自信地講出來。
相對的,在管院的訓練中,如何很有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說服別人、影響他人,是訓練的重點之一。因此,同學要經常上台報告,因為會計入學期成績,而且課堂表現佔分很重,所以四年下來,大家都變得很能表達自己的意見、很能推銷或倡導自己的觀點、很有能力以互動對象最能理解的方式來包裝或修飾自己的表達方式。
不過我想現在心理系同學這個狀況應該好多了,因為有許多討論課可以上台發言或者是小組討論。
當然,在理論思考上的深度,理學院是比較占優勢,不過如果理學院的理論思考與邏輯推理訓練,能夠跟管院的溝通表達能力發展與自信心培養整合,那就更完美了。你又有很紮實的理論訓練,並且你有能力可以把這些理論包裝成老嫗能解的文藻,就是最理想的結合。就像在TED上的演講,那些講者只能用18分鐘以內的時間,去傳達他們的思想,但你不會在裡面聽到很多專業的術語,他們都是用非常淺顯的文句,讓你覺得這些理論非常有趣。
基本上我覺得心理系的同學,在擁有這個專業基礎之下,應該是朝這個方向去訓練如何讓自己更有自信,而對自己的生涯是可以再aggressive一點,去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麼。譬如說:如果你現在要研究的領域,接下來這幾年可以做什麼事情?你要問哪個老師、查什麼資料、跟誰談這件事等等,至少要把腦中的想法提升到能夠落實的層次。雖然你永遠都不可能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但起碼你能夠先去做一些事情。就像是我當初對心理學感興趣,我就先去修了心理系的必修課,當完兵覺得心理師很有趣,便修了不少臨床的課、受了「張老師」的訓練,甚至考了臨床心理師。
我覺得不論如何,對於自己未來想從事的工作最好要有一個機會先去試試看,而有些機會系上可能無法主動提供,同學們就可能自己去詢問教授、學長姐,看看是否有想要的實習機會,為自己的生涯做一些考量!

由心理學開啟未來的可能性

我覺得心理系所提供的嚴謹的方法學訓練與紮實的專業訓練,讓我受益匪淺。當我進入業界工作時,同事們見到我能夠用運用學理知識來解釋管理實務背後的機制及其發揮效用的原理,都相當吃驚;同事們發現我可以採用適當的研究設計與統計分析方式以獨力完成業界專案,也相當折服。但是就受過心理學訓練的我而言,卻認為這只不過是訓練成果的小小展現,何足掛齒。正因如此,心理系同學在工商業界都有相當不錯的評價,心理系同學所展現之專業能力與嚴謹審慎的態度,也頗受業界肯定。
最後,我希望大家以心理學的訓練為起點,去開啟許多未來的可能性。請大家真的要相信自己所受的訓練,多一點自信,因為這些訓練真的可以為你帶來許多可能性,讓別人看到你的價值。不要反而讓心理學的訓練限制了這些可能性,縮小了你自己的格局。

<小專題>工商組的工商時間

Q:如果有同學想要考工商組,老師有甚麼建議嗎?
Ans: 如果想要考工商組,我覺得其中有幾個辦法,可以來修我大學部的課(組織心理學、人力資源管理或人事心理學),然後看看是不是確定有興趣;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進一步來聽我們的lab meeting,我跟鄭伯壎老師固定在禮拜五下午會有一個聯合的lab meeting,主要是碩博士生在報告他的研究,可以看看你到底喜不喜歡從事這樣的研究領域。我們工商組的考試不外乎就是三個field:組織心理學、人力資源管理或人事心理學、消費者心理學,但是基本上會以組織心理學為主、另外兩個領域為輔。近來我們的碩班生,幾乎都是走組織心理學。然後因為台大心理系畢竟是理學院下面的科系,所以還滿偏向research-oriented,因此實務部分就比較少了一點,但如果想要更應用一點的,我覺得去申請商研所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Q:老師你在跟有些企業的合作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些怎麼樣的挫折?
Ans: 這就看每個老師介入的方式。早期我在念博士班時,曾進入一家人力資源顧問公司擔任專員,推廣人資產品並協助企業進行專案,離職後轉任該公司的顧問,做過不少公司的顧問案(如台新銀行、統一企業、漢翔航空等),其中許多顧問案涉及複雜的企業診斷與變革,費時甚多,牽扯範圍甚廣,相當吃力,也間接成了我博士學位唸了八年的原因。因此,我現在跟企業合作的時候,野心就比較小了,而有些老師在跟企業合作的時候,他的野心就很大,希望去改變這個組織,就像在治療一個人的疾病,想要讓他身心整個痊癒,就必須了解他身體所有的狀況,而處理企業的問題也是。然而問題很容易會越找越多,到最後你會發覺跟這個企業的文化跟體制有關,想要改變勢必很多地方都要砍掉重練。
最近可能年紀變大了,就更不想觸碰複雜的案子,所以就漸漸把自己定位成「我就是一個幫你解決專門問題的專業人員」,不涉入太多複雜的層面。比如說:公司要求編織一個心理測驗或是發展一個職能評鑑計畫,我會把它當作一個專案計畫來執行,並不會想要把整個企業文化再造。但是,若發現整體組織管理或體制的問題,我還是會告訴他們我看到的現象,給他們一些建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